抗精神病藥物 誘發錐體外症候群

很多精神病患者不願服藥,主要是害怕副作用。北市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以往傳統藥物常有「錐體外症候群」的副作用,患者常出現坐立難安及類巴金森氏症。他提醒,新一代藥物副作用較少,可與醫師討論用藥,但別自行停藥,以免控制多年的病情惡化。 陳大申醫師指出,「錐體外症候群」的症狀包含急性不自主運動,包含雙眼上吊、斜頸、張口吐舌;再者可能出現來回走動、踏步,無法靜止,或出現類巴金森氏症,包含顫動、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等現象。超過六個月後可能發生遲發性運動障礙,例如頰舌嚼肌症候群、眨眼、類舞蹈症等。 傳統抗精神病藥物雖然可治療急性精神症狀,缺點是常有錐體外症狀與坐立難安或類似巴金森氏症等副作用,患者因此服藥順服性不佳,常造成再次發病或住院,增加更多醫療與社會成本。 醫師表示,新一代藥物較無此副作用,但提醒不要自行停藥。臨床上有患者自認病情已經好轉十二年,開始私自減藥,之後完全不服藥,三個月後因病發而重新住院,原本穩定的工作也只好中止。住院一個月後,改為門診治療,但因再度發病使大腦功能退化,工作表現比以前差很多,現在重新接受職能復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