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老很好 還是要服老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從美國回台,與朋友及長輩見面,赫然發現很多人是拄著拐杖而來,不是自然退化,而是過度運動受傷,不禁感嘆,台灣這個崇尚年輕活力的社會,正在殘害銀髮族。

我的一位朋友退休後,總是跟比自己小十幾歲的人一起騎自行車,上山下海無所不至,一次在練習陡坡下坡時摔下來,大腿骨折動手術,半年後仍然用拐杖走路。另一位朋友在騎完環島賽,準備歡慶,騎車者擁擠進入閉幕式場地前,她被推倒,幾部自行車壓到她,幾個月也是拄拐杖走路。代表天真無邪舊時光的自行車,也會成為傷人的利器。

媽媽的一位朋友已經88歲,外向不願呆在家中,跳土風舞跌了一跤,脊椎受傷,到現在出外都得坐輪椅,苦了家中的獨生女,既要上班,晚上還得照顧媽媽,壓力爆表。

我國快速踏入老人社會,2018年已為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14%),推估將於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人口超過65歲)。預估於2039年65歲以上人口突破30%,至2070年將達43.6%。銀髮族如何自處,對社會、家庭、個人都至為重要。

現今銀髮族因為營養充足,醫療進步,很多學者認為,個人年齡減15歲才是真實年齡,因此社會一般認為不管初老、中老,或老老應該持續工作,有生產力才是享受生活,退休後,也應兼職或做義工,55歲就退休的人似乎被定罪為缺少生產力。

抗老成為近來的顯學。眾多網站及銀髮族專欄都鼓勵銀髮族要動、大量健身,要去旅行、爬山、跳舞,要冒險完成自己年輕時未圓之夢。喜歡安靜,不喜團體活動的人會被人擔憂,會活不長。一生都活在別人期望中的嬰兒潮世代,老了又被加上另一個緊箍咒,帶給銀髮族無形壓力。無形壓力比有形壓力更危險,因為有形壓力容易察覺,會尋求舒緩消除之道,無形壓力不能察覺,愈陷愈深。

破解之道,銀髮族要體會到生命體、非生命體,只要繼續存在,就走向老化。英文有句諺語,「如你不想變老,只能年輕時死去」。王國維也有詩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時間就是殘酷的。老人也要了解媒體所報導的老英雄、老英雌都是特例,而非通例,就是因為稀罕,才有新聞價值,一般人很難企及,必須衡量己力,不必拚死拚活。

連健身運動都得量力而為,例如「日行一萬步,醫生遠離我」已成為保健金律,但是膝蓋、脊椎不好的人,走那麼多步很困難,反而有害健康。有人認為日走2萬步、3萬步,更有3倍健康保證,結果導致膝關節積水、半月板撕裂,必須去問診本來想要遠離的醫生,另一位3萬步先生,必須躺在床上休養數月。在在證明過猶不及。

老人也要認老,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著作《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一書中指出,銀髮族必須誠實估量,「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我曾經擁有的但已經失去的」和「我從來沒有而此生也不會擁有」。

知老、認老後,老人才能樂老,才能對未來有美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