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BL外衣的同志戀綜《夏日咖啡男友》,為什麼能在日本甚至全球掀起熱議?

文:鄭雋立

Netflix男同志戀愛實境節目《夏日咖啡男友》(the Boyfriend)已於日前播畢,縱使網路上爭議不斷,截至8月8日止,仍獲得IMDb給出7.8星、爛番茄96%新鮮度等好評評價。本文將以數個方面探討本片優缺點,希望能供讀者細思量。

披上BL外衣的同志戀綜

本片由《雙層公寓》班底製作,拍攝地為日本千葉縣館山的度假別墅「Green Room」,9位單身男同志於此同居並經營流動咖啡車「Brewtiful-U」,為期一個月,在過程中建立友誼與愛情。

別墅環繞著蔥鬱的棕梠及芭蕉,輔以柔美的攝影濾鏡,男孩們的日常起居顯得輕盈潔淨,神似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筆下綠松石色的夏日泳池,每當Glen Check演唱的合成波樂曲響起,整體氛圍就像是Man’s Non-no雜誌或畫風唯美的BL(Boy’s love)漫畫,幾乎感覺不到情慾。比起類似的同志戀綜如韓國《男人們的戀愛》、台灣《男生男生配》、英國《I Kissed a Girl》,審美品味更上層樓。

台灣2019年通過同性婚姻專法後,亞洲各國也逐漸跟進。尼泊爾最高法院於2023年頒布臨時命令承認同性結合、泰國內閣則已批准相關法案,預於今(2024)年底實施、日本約有7成地方政府實施同性伴侶制度。印度、南韓尚有相關案件審理中,可望促成修法。在人權意識提升的風氣中,敏銳的演藝界顯然早已嗅得粉紅經濟的商機。

酷兒影展行之有年,但比起曲高和寡的藝術片、說教意味濃厚的紀錄片,將男同志「BL化」的大眾影視更顯膾炙人口,除推廣LGBT族群健康友善的面貌,更能獲得女性觀眾(腐女)支持、免於衛道人士的杯葛。

性/別研究普遍評價BL文類「與真實不符」(張竣凱,2016),但筆者也想反問,真實的男同志又應該是什麼模樣?熊族、社會運動家、還是變裝皇后?大多數選項都有強烈的排他性,在質疑的同時,吾人也無可避免地陷進盲人摸象的迷思。

人文背景與國際行銷

本片男嘉賓共9人,其中Taeheon是韓國人、Alan是日巴混血、Gensei是台日混血(持日本護照),其餘來自日本各縣市,成員組成直接反映了日本的人文特色。身在台灣的我們不難聯想到地緣政治,與戰前的殖民背景。至於巴西,則必須溯及近代移民政策。

1908年(明治41年)以來,幾批日本移民大規模進入巴西從事農業生產,包含與當地人通婚者,統稱為日裔巴西人(日系ブラジル人,Nipo-brasileiros)。移民潮於1941-1951年間因戰爭中斷,戰後恢復發展,1970年代巴西修改移民政策,使風氣趨緩。

1980年代日本經濟好轉,導致日裔巴西公民逆向流動。擁有巴西背景的日本人在當地很常見,目前日、巴兩地公民都可以免簽證方式在友國停留90天。根據Alan的自我介紹,他很可能屬於日裔第二代的逆移民。

近年的韓國同類型的戀綜節目,常有來賓風格過於相似的問題。相較之下,本片男孩性格鮮明,各色職業與外型為節目增色不少,選角方面功不可沒。

此外,Netflix為本片提供了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泰文等7種外語配音以及多達30國的翻譯字幕,為各國觀眾做足了在地化。筆者查閱的網路資訊,都充滿了各國觀眾的熱情留言。以8月3日Netflix官方Youtube頻道「全員集合Boyfriend Night」直播為例,語種分布相當平均,非日本籍的女性觀眾明顯偏多。

各國觀眾意見相當有趣,筆者特別注意到「台灣代表」Gensei在美國大受歡迎,被讚為善解人意、樂於奉獻的理想男友;外型很對歐美胃口的Usak和Alan粉絲卻以東南亞居多,而最被看好的組合則是「病嬌之戀」Dai與Shun。

透視日本人的曖昧

隨著關係進展,所有男孩說話都有數種敬語、暱稱、語助詞的變化(翻譯字幕難以呈現),但始終都對彼此保持微妙的距離感,其中成員Kazuto遣詞最委婉謹慎,不把話講明也不輕易表達拒絕。若非主持人評論,許多段落其實不易辨別戀愛進展。

文化學者李兆忠(2006,頁15-21)採用「曖昧」解釋這種文化特性,日本人溝通時容易仰賴暗示、默契和察言觀色,雖非日本專利,程度卻是東亞諸國之冠,亦可視為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的體現,例如職場潛規則、澡堂與大眾運輸的禮節、料理與茶道約定成俗的類儀式行為、微笑著講反話損人的「京都式挖苦」都可歸類於此,這種過程也被稱為「讀空氣」(空気を読む,kuki wo yomu)。

與讀空氣的日本人相反,美國戀綜《慾罷不能》男女嘉賓第一天就有親密行為(隨後更屢次犯規),韓國《單身即地獄》則用眼神大方調情,與本片南轅北轍。

實境節目的趣味所在

實境節目的趣味性在於表演(performance)與本真性(authenticity)之間的拉扯(簡妙如,2008,頁7-10),比起專業演員演出的影劇作品,觀眾更容易對素人嘉賓產生移情,進而思索「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做」,或揣測節目是否「有劇本」、「有人設」,進而被「真誠的時刻」感動。

本片從7月份上映到月底劇終為止,男孩與主持人各自於網路大力宣傳,甚至故意自拍秀戒指手鍊,令觀眾議論紛紛,各國觀眾友各自的喜好,形成特定人選與CP的粉絲網。可說充分發揮了這種特性,達到社群效益的最大化。

筆者推測,為達拍攝效果,製作單位「至少」會在特定情境給予引導(而不是靠劇本)。例如配對後過夜約會、室外單獨談話。營業場所不像別墅有充分的前置作業時間,從攝影角度、鏡頭數、畫質(部分解析度欠佳,明顯為隱藏式鏡頭)來看,餐廳、旅館係由製作單位提前包場,裝設隱藏式攝影機。

咖啡車營業時則是普通攝影機從遠處拍攝,海岸線遠景則需要空拍機待命。至少得完成這些,才能把畫面拍得好看。但人來人往的水族館明顯為攝影師走動式跟拍,算是少數的例外。

戀綜嘉賓畢竟不是專業演員,攝影機位置曝光會讓人不自在,或不慎做出過當的表演,適當的「人為控制」是可諒解的。也因為這些緣由,筆者主張戀愛綜藝必須視為一種「片面事實」(Half-truth)。

剪輯策略與規則失誤

相較於優美的視覺表現與成功的國際行銷,本片剪輯方面的敗筆相當明顯。當成員之一Usak退出時,眾人相擁大哭這段,被很多觀眾評論無法理解哭點,類似的情節還有數則(相處愉快但告白失敗…等),被許多觀眾評為「劇本感太強」。

直到接近劇終,男孩建立友誼的過程才被製成花絮在Youtube公開,我們才知道剪輯的取捨破壞了情感萌芽的連續性。這些花絮相當逗趣,精采程度甚至不亞於正片、能串起某些突兀的情節,卻未被收錄,筆者為此深表遺憾。

此外,咖啡車的經營看似比《雙層公寓》多出新要素,但扣除讓男孩們共事外,對戀愛關係幫助有限,且部分日期未公開營業額、資金最後去向不明,實質意義存疑。而原本看似有趣的賽車遊戲也因為Shun的古怪個性,演變成眾人啞口無言的結果;另外,Kazuto在結局追求者竟多達3人。

多位男孩忙於事業,不斷有人請假與退出,筆者猜測前述種種發展已脫離製作單位的預測,間接導致剪輯難以取捨,無法在「日常」與「娛樂」間取得平衡。況且所有男孩同時身兼好友、情人與情敵(且性角色不明),完全無法以異性戀節目的思維進行調度。

由於本片在國際上呼聲頗高,許多觀眾留言希望看到第二季,在此祈願製作單位能繼續精進,也祝天下有情人(無論性別與性取向)終成眷屬。

延伸閱讀
超好用AI工具Napkin:給文字就能畫出視覺圖解,教學者、專案簡報加分利器
淺談財劃法流變(一):為何地方政府總哭「窮」?中央錢權一把抓25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