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聯檢站 基隆燈塔重新開放

交通部航港局所屬的基隆燈塔,在拆除廢棄且無文化資產價值的入口處聯檢站後,以全新面貌重新開放民眾參觀。(張志康攝)
交通部航港局所屬的基隆燈塔,在拆除廢棄且無文化資產價值的入口處聯檢站後,以全新面貌重新開放民眾參觀。(張志康攝)

今年1月開放民眾參觀的基隆市定古蹟基隆燈塔,在拆除已廢棄且無文化資產價值的入口處聯檢站後,以全新面貌重新開放民眾參觀,即日起,民眾可輕鬆走到有124年歷史的燈塔,遙想基隆港的曾經及見證現今繁華。

去年底基隆燈塔完成修復再利用工程,增設公共廁所、休憩平台和史蹟解說站,今年1月10日開放參觀,成為交通部航港局第22處開放參觀的燈塔,不過,因為位於園區入口的聯檢站已廢棄,經完成文資評估程序後因不具文資價值展開拆除作業,近日完工重新開放。

航港局指出,不熟悉基隆燈塔的民眾,可利用智慧型手機掃瞄現場告示牌上的QRCode,就能夠跟著R虛擬導覽員「燈塔職人阿守」的介紹,一同體驗燈塔歷史風貌、飽覽基隆商港風情以及遠眺汪洋中的基隆嶼。

基隆燈塔並不算高,塔高僅有11公尺、燈高40.2公尺,坐落地點位於基隆港西岸,在白米甕及仙洞間的萬人堆鼻岬角上,被稱為「萬人堆」主要是在清朝時期,仙洞以北的海岸上,海中有無數奇形怪狀的礁石,猶如萬人立於海中沐浴,另也稱為「羅漢岩」,不過現今已經是基隆港西岸的30號碼頭,當年的景色只能靠想像。

西元1899年、日本明治32年,在日籍技師大澤正業主導下,日本在萬人堆建造基隆燈塔,並於1900年2月24日竣工、4月1日點燈啟用。原本的基隆燈塔是磚砌圓塔,不僅是台灣在日據時期完成的第3座燈塔,也是第1座磚造燈塔。

原本基隆燈塔四周為截去東、北兩直角的六邊形平面,做為發電機室及燈器倉庫使用,在台灣光復後一度為海軍的瞭望室,1963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呈現出目前所見到的圓錐形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