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No.1 中國鬧了一年

工商時報【記者黃欣╱綜合報導】 稍早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大陸將在今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不過昨日傳出,中國國家統計局對於報告採「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相當不滿,認為高估了大陸經濟總量;實際上,中國為「阻止」報告發佈已整整奔走了一年,甚至激烈爭辯,最終仍徒勞無功。 世銀日前的「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報告中,援引國際貨幣基金(IMF)對中美經濟的預測資料,在2011至2014年期間,大陸經濟將增長24%,而美國僅增長7.6%。如果忽略支出結構以及通膨程度的變化,2014年大陸經濟總量將超出美國0.12%,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而這也比先前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的2019年要早得多。 ICP上一次公佈統計為2005年的數據,當時世銀認為大陸的經濟規模僅美國的43%,之後改採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計算,認為2011年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了美國的87%。 惟這引起中國政府的反彈。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一位參與整理報告的人士透露,中國對這份報告「相當痛恨」,為阻止被冠上「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名號,官方整整抗爭了一年,甚至還和相關單位發生激烈爭辯,認為這份報告將會影響中美間的政治角力。 以人均計算 仍是貧窮國家 此外,以當前匯率和經濟增長率預測值角度看,若扣除物價因素按實值計算,大陸可能在10年左右趕超美國;但即便如此,若考慮到13.6億的龐大人口,從人均角度測算,大陸仍是貧窮國家。 多數國家都以在國際評比中名列前茅為榮,但顯然NO.1有時反而是不可承受之重。亞洲開發銀行獨立評估局局長Vinod Thomas也分析,中國當然不希望誇大經濟規模,中國經常排斥一些國際預測資料,尤其是碳排放或能源使用等,背後原因在於官方憂心數據曝光後,可能帶來的國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