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小而美 上市櫃掀現金減資風
工商時報【陳昱光╱台北報導】 國巨瘦身有成前例可循,帶動一波台股減肥計畫,今年計畫減資規模已達百億元。法人認為,上市櫃公司面臨「改變、轉變、應變」,藉由現金減資縮小股本、提升EPS數字與股價表現,獲得資本市場更高關注,走向「小而美」的經營模式。 統計今年以來,共有21家上市櫃公司宣布將辦理現金減資,累計擬減資金額已突破百億元。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指出,企業面臨「改變、轉變、應變」的三變時期,由於部分產業投資需求下降、向銀行籌資成本仍低,因此紛紛透過現金減資瘦身,追求「小而美」的經營模式,加上3、4月正值股利決策公布高峰,短期大股東做多,減資、股息大放送之下,目前此波瘦身計畫對公司市值提升,具有一定效果。 回顧台股減資史,2005、2006年都僅有1家透過現金減資方式瘦身,與今年已有21家的盛況大為不同。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說,過去企業強調投資擴產,追求更高資本利得,若減資把錢退還給股東,會被解讀為沒有成長機會,但隨著時間與產業變化,現今市場看待現金減資,則較偏向殖利率優於定存多少的角度視之,獲利績效穩定的上市櫃公司,更具資金吸引力。 變身「小而美」企業最為成功的案例,就屬被動元件廠的國巨,近5年現金減資4次,股本由220.53億元一路縮小,預估今年完成減資後,將減至35.23億元,瘦身規模逾8成,連帶拉抬EPS向上,市值也因股價大幅飆漲,逐年成長至423.4億元,遠高於當年度首度減資完成的165.9億元。 近10年,除國巨之外,最常辦理現金減資的常客還有年興及所羅門,次數同為4次,但因減資後股價與每股盈餘未顯著提升,市值有增有減,整體變化不大。 日盛投顧總經理李秀利指出,企業瘦身後,股本變小,若獲利維持不變或提升,有助股價上漲,由雞蛋水餃股變身中高價股。 不過,李秀利坦言,現金減資也並非是上市櫃公司「變美」的萬靈丹,從法人角度,需要符合企業獲利成長,以及產業前景正向的兩大前提之下,經過評價重新調整後,退還資金還可以再度加碼,帶動市值成長。反之,若營運每況愈下,又缺乏資金轉型,公司體質只會「越減越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