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清零 外來種埃及聖䴉剩不到百隻

外來種「埃及聖䴉」適應力強且天敵鮮少,嚴重威脅本地鳥類及其他物種生存,農業部2020年起與原住民獵人合作啟動移除,至今已移除1萬8000餘隻,目前野外剩不到100隻埃及聖䴉,近期出現在北部淡水河沿線及嘉義、高雄,提醒民眾積極通報,屆時將有專人前往移除。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介紹,埃及聖䴉是大型鳥類,身長65至89公分、展翅可達112至124公分,其全身白色,具粗黑下彎的黑色嘴喙、腳黑、腰及翼邊飾羽色黑是重要特徵。

新竹某樂園40多年前引進埃及聖䴉來台,原本只有幾隻脫逃,卻在國內大量繁殖,威脅當地鳥類生存環境,農業部2020年起展開移除計畫,力求「清零」。

林業保育署統計,已累計移除1萬8000餘隻埃及聖䴉,野外存餘個體剩不到100隻,目前與林業保育署合作的原住民獵人約16至24人,各分署另有共32人、8隊訓練合格槍隊可視狀況合作。

林業保育署保育管理組長羅尤娟指出,埃及聖䴉通常早上出現在河邊、溼地或魚塭覓食,若有築巢則會在樹上,晚間通常到樹林棲息,因現在夏季會往北遷移,本月出現在北部淡水河沿線,例如蘆洲堤防、社子島溼地、關渡自然公園及八里淡水河畔,中南部則在嘉義鰲鼓溼地、布袋溼地、高雄茄萣溼地及永安溼地一帶移動。

羅尤娟表示,尚未移除的埃及聖䴉對人類活動高度警戒,一旦察覺有人為靠近或危機即馬上飛離,未來將視埃及聖䴉活動情形,由各轄區分署及合作獵人巡查,必要時增加人力及船舶載運方式靠近,積極移除剩餘埃及聖䴉個體。民眾若發現埃及聖䴉,請立即上臉書粉專「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留言日期、時間、地點和數量,將有專人協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