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時代雜誌》專訪內容貼近「戰略模糊」的基本精神

President Joe Biden speaks to Everytown for Gun Safety Action Fund's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揭仲 /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接受《時代雜誌》(TIME)專訪的內容,已於6月4日刊出。在專訪中,拜登親口表示不排除動用美國武力保護臺灣的可能性;由於這是拜登自2021年就任以來,第五度針對「動用武力保衛臺灣」親口做出描述,使不少學者先進認為,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在對臺政策上已經從過去45年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詮釋,更趨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

但實際上,拜登總統這次專訪的內容,非常貼近「戰略模糊」的基本精神。

拜登的發言遠比前四次審慎

若將此次拜登接受專訪的內容,與前四次談到「動用武力保衛臺灣」時相較,可發現這次拜登的發言,其實是五次中最審慎的一次。

當《時代雜誌》問及:「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勃恩斯(William Burns)曾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在2027年之前做好入侵臺灣準備,您(拜登)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您將動用武力保護臺灣。這是什麼意思」?拜登在回應時,並不像以往馬上做出肯定的答覆,而是先強調「這將視情況而定」;換言之,拜登等於表示並非只要中共武力犯臺,美國就一定會無條件的動用武力保衛臺灣。光是這段話,就已經與「戰略清晰」相去甚遠。

然後,拜登在進一步陳述前,先重申「美方政策是不尋求臺灣獨立」,然後才指出「美國不會不保護臺灣」的前提是,「若中方試圖片面改變現狀」。拜登的這種表述,當然會立刻讓人聯想到,「若臺灣試圖片面改變現狀」、例如追求法理臺獨時,美國未必會保護臺灣。

這其實是華府長久以來,在兩岸問題上奉行「戰略模糊」的基本立場,因為華府國安部門擔心若明確表示「只要中共武力犯臺、美國一定派兵保護」,恐使臺灣方面覺得有恃無恐,而片面追求獨立,使美國被迫捲入與另一個核武強國發生戰爭的風險。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2021年4月29日在聯邦參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就公開表示美國改變「戰略模糊」,可能導致臺更朝獨立邁進,還指出「這項挑戰日益嚴重」。

實際上,就連「中方試圖片面改變現狀」時,美國會如何行動?拜登的回答也反映出華府的政策優先順序:首先是「持續提供臺灣自衛的能力」,接著是「與區域盟邦協商」,然後才是「不排除動用美國武力」;但又馬上強調「部署地面、空中和海上武力等,之間有所區別」。很明顯是不想被解讀為美國必定會派遣地面武力,因為這個舉動已經與實際參戰相去不遠。

拜登的發言比前四次更傾向「戰略模糊」

相形之下,拜登總統前幾次關於出兵防衛臺灣的表態,其實都非常直接、幾乎沒有提到任何的條件與前提。

例如2022年9月18日,拜登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專訪,答覆主持人「美軍是否會出兵協防臺灣」的提問時,拜登果斷地回答:「會,若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unprecedented attack)」;然後又在主持人追問「是否代表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同的是,若中國侵臺,美軍的男男女女將會保護臺灣」時,拜登再次回答說:「對」。

另外,拜登在2021年10月21日參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巴爾的摩(Baltimore)舉行的市民大會,被問及若臺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是否會防衛臺灣時,則是肯定地表示:「會,我們對此有承諾」。

甚至在2021年8月19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專訪時,拜登還將臺灣等同於日本、南韓和北約盟國,表示「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

因此,拜登在接受《時代雜誌》專訪的談話內容,非但沒有朝「戰略清晰」進一步考攏,反而是小心翼翼地在確保「戰略模糊」的大前提下,盡可能增加對北京片面改變現狀的嚇阻效果。

華府可能錯估北京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內容的反應

至於拜登為何選在此時,如此小心翼翼、字斟句酌地釋出這些訊息,或許代表華府國安體系已經意識到,自己錯估了北京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對的反應,使臺海的軍事風險明顯升高。

從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在5月底於新加坡的「香格里拉」會談中,親口向中共國防部長董軍表示,「因緊急情況來電,我一定會接電話,我定然希望對方也會這麼做」;似乎顯示在5月23日至24日,中共舉行「聯合利劍—2024A」針對性對臺軍演期間,中共國防部拒絕與五角大廈進行溝通。

中共國防部之所以在軍演期間拒接五角大廈來電,一方面是表達對拜登政府的不滿,認為後者未遵守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時,華府將管控臺灣政府行動的默契;另一方面則是想透過具體的行動,讓拜登政府切身感受到,若華府在臺灣問題上未能尊重北京的感受,雙方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護欄」,就不可能有效管控雙方的軍事風險。

因此,拜登總統才會透過親口陳述的方式,增加對北京的嚇阻效果,避免北京蠢動;同時又在談話內容上,謹守「戰略模糊」之界線,除避免對臺灣政府開出「空白支票」,也藉此向北京表示,美國仍會遵守舊金山「拜習會」時,「華府會管控臺灣政府行動」的默契,希望北京也能回到「不大幅升高臺灣海峽緊張情勢」的默契上。

一言以蔽之,此次在《時代雜誌》的專訪內容,其實是拜登歷次關於出兵保臺的陳述中,最貼近「戰略模糊」基本精神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