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台海政策談話釋出「三個清晰」疑美、疑賴論者皆可休矣

美國「時代雜誌」專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圖擷自TIME)
美國「時代雜誌」專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圖擷自TIME)


一張充滿魄力的黑白照片,搭配著「If He Wins」的標題,這是本期美國「時代雜誌」(TIME)雜誌專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主題封面。但引起注目和震撼的,卻是拜登總統針對台灣問題清晰的表述:「若中國試圖片面改變現狀,美方不會不保護(defend)台灣」;更重要的,拜登也明確針對如果中國侵台做出「不會排除動用美國武力(Not ruling out using US military force.」的回應。而不過才在10天之前,拜登於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典禮致詞時中,也擦邊球地、不點名表示將保護台灣:「為了保護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盟友、我們的核心利益,我始終願意在必要時使用武力」。如此頻密地提及台海和平穩定問題,美國究竟劍指為何?


「時代雜誌」專訪美國總統拜登 (圖擷自TIME)

戰略模糊?戰略清晰?拜登究竟講了什麼?

從西點軍校到時代雜誌,論者有謂拜登其實始終沒有改變美國在台海政策上的戰略模糊。但真是如此?我們先從所謂美國對台「戰略模糊」的基礎立論——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來看起。

眾所皆知,台灣關係法是美台斷交後,美國透過國內立法程序建構美國與台灣夥伴關係的基礎法案。該法第二條規定「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正因為「嚴重關切」的模糊性,往往被外界視為美國保留了「出兵協防」與否的戰略模糊。但若將該規定與拜登本次時代雜誌專訪的說法相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三個清晰」:

第一、對象清晰:即直接點名「若中國試圖片面改變現狀」

第二、立場清晰:即「不會不保護台灣」

第三、作為清晰:即「不會排除動用美國武力」

換言之,儘管論者有認為拜登沒有明確講出「派兵」,而是以「動用美國武力」提供更多諸如後勤補給、提供軍火、協防拒止等模糊想像空間,但從其對象、立場到作為的清晰,其實已經可以看出拜登總統領導的美國政府,在對台政策上已經從過去45年「台灣關係法」的全般模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詮釋更趨向清晰。


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在對台政策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詮釋更趨向清晰。(圖擷自twitter@POTUS)

美國正走在充實台灣關係法的「戰略清晰化」路上

為何說是「一次又一次」?因為這已經是拜登上任以來(更精準地講是過去三年內),第五次「直接點名」台灣問題作出回應:

第一次是2021年8月美國撤軍阿富汗提到:「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和台灣也一樣」;

第二次是2021年10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詢問回應:「若台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對防衛台灣有所承諾。」

第三次是2022年5月訪問日本的記者會上被問及:「若台海發生戰爭,願動用軍力保衛台灣。」

第四次是2022年9月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專訪時回應:「若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unprecedented attack),美軍會出兵協防台灣。」

如果更細緻地注意到用語,不難發現從拜登先前的「有所承諾」、「做出回應」的模糊謹慎,一步步到「出兵協防」、「保衛臺灣」的強硬清晰,可以美國正一步步走在對台「戰略清晰化」的路上,具體充實了「台灣關係法」所謂「嚴重關切」的內涵與作為。

拜登政府的「戰略清晰化」劍指為何?

然而我們還是要進一步追問,為何拜登在此時此刻要進一步做出「三個清晰」的對台防衛論述?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當然是遏制北京在台海問題上步步進逼的破壞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威懾,固然是當前美國在面對中國威脅的最佳選擇,但威懾必須建立在對手的「相信」之上。除了結合盟國在印太區域的圍堵威懾實際作為外,拜登政府勢必要釋放出明確又強烈的訊號,才能夠真正讓北京理解美國對於捍衛台海和平的決心。而拜登以美國總統之尊,一次又一次「清晰化」對台防衛的支持,某種程度就是傳達對中威懾的決心。

其二,則是美國大選高漲的「抗中保台」意識使然。相較於拜登的競選對手川普才在幾天前大喇喇地拋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美軍就轟炸北京」的「川式風格」,拜登原來在西點軍校不慍不火的說法就顯得薄弱。為了要吸引美國反中選民的眼球與支持,「戰略清晰」的加碼自然有其必要性。


拜登近來談話,學者認為有替台灣新總統信任背書意味。資料畫面:中央社

最後,則是打破北京對於「以美制台」的幻象。儘管北京當局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有著「倚外謀獨」的批判,但眾所皆知,其從未放棄「以美制台」、「美中共管台灣」的期待,甚至某種程度還可能寄希望美方對於賴總統不卑不亢的就職演說能有所「節制」或「反應」。而拜登在短短十天內從西點軍校到時代雜誌的對台立場闡述,某種程度不僅是對於台灣新總統的信任背書,甚至進而打破了北京主觀的幻想期待。

因此隨著拜登對台海政策的「戰略清晰」,或許台灣內部部分人士的「疑美論」、「疑賴論」,以及北京主觀期待的「共管論」,爭論皆可休矣!

作者》王智盛  博士,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紀念六四事件三十五年:期待從「六四」到「白紙」的民主傳承
六四天安門事件35週年省思(五)面對六四與極權,台灣無法置身事外
To 衝 or not to 衝?That is th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