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心中那道坎

6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巴黎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談時,首度為軍援案在美國國會遭拖延數月,讓俄羅斯取得斬獲公開致歉。拜登並宣布增援基輔2.25億美元,證明美國援烏的決心。

這真的是有點尷尬。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對其他國家,要援就援,不援就不援,即便因在野黨掣肘,在民主國家也是常態,何曾見過美國為此而由總統出面公開道歉過?所以拜登的道歉應該不是對澤倫斯基,而是反映出自己心中那道過不去的坎:美國居然在俄烏戰爭中表現得如此猶豫不決。

西方媒體報導,美國在俄烏戰爭有兩個目標,一是防止俄國勝利,一是避免美俄直接開戰,因為這可能會升高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但細看這兩個目標卻發現是相互牽制的,也看不出美國想用多少力氣幫烏克蘭打這場戰爭。普丁就抓住美國這個弱點,動輒以若被逼到退無可退將啟用戰術核武反擊相要脅,這讓美國完全陷入被動,只能見招拆招,無法引領事件的走向。

美國有評論指出,美國外交只剩下被動的回應,沒有主動的領導。在允許烏克蘭用美國武器反擊俄國境內目標一事就可看出:美國說不行,法國衝在前面說可以,英國說不反對,北約祕書長說烏克蘭有這個權利,直到上周烏克蘭真的攻擊了,美國也只有被迫默許。允許烏克蘭攻擊俄境目標,若控制不當很可能變成俄烏戰爭的轉捩點,但是美國並沒有扮演引領戰爭方向的角色。

作為一個大國,美國往往執著於現狀,而錯過在變動中帶領方向的機會。1848年歐洲大革命時,奧國梅特涅也認為奧國是維持現狀的「磐石」,結果奧國被時代浪潮沖到一邊。烏克蘭更讓人想到1991年8月1日老布希的基輔演講。當時為維護現狀,老布希表示反對烏克蘭及一些蘇聯加盟國脫離蘇聯獨立。結果完全誤判情勢。老布希演講後3周,烏克蘭就宣布獨立,3個月後退出蘇聯。145天後蘇聯解體。美國失去引領世局改變的先機,只能被動回應,跟在後面追認。

美國沒辦法扮演引領的角色,中國有可能嗎?西方分析指出,中國支持俄國,讓俄國得以打消耗戰,卻宣稱中國與此事無涉。但在俄國步步進逼下,西方只好默許烏克蘭以西方武器攻擊俄國本土,若此一攻擊讓俄國重創,俄國又可能以戰術核武報復。如此惡性循環勢將中國捲入,局勢也會完全失控。因為中國對俄國動用核武完全阻止不了。

中國當也注意到這點,所以5月23日中國和巴西就解決「烏克蘭危機」達成了六點共識,其中就包括「反對使用核武」。這個由全球南方提出的共識,北方國家願意加入嗎?中巴兩國有能力引領事件的發展嗎?

在推動「再全球化」等經濟議題上,可以看出北京想要扮演領導角色的企圖心。但在俄烏戰爭或中東問題這種涉及地緣政治的秩序重建議題上,中國想要領導,有成功的可能嗎?

引領趨勢,需要視野與能力。混沌局勢下,誰領風騷?我們拭目以待。(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