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接受《時代》專訪 重申「不排除出動美軍防衛台灣」

[Newtalk新聞] 中國持續加強對台軍事威脅,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及警戒。賴清德總統上任 3 天後,中國隨即宣布在台灣周圍展開為期 2 天的軍事演習,宣稱「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懲戒、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重警告」;然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接受《時代雜誌》(TIME)專訪時再度表態,不排除動用美國武力防衛台灣。在此之前,拜登至少已 4 度表態願意出兵保台。

《時代雜誌》6 月 4 日發出專訪逐字稿,過程中記者向拜登提問:「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勃恩斯(William Burns)曾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解放軍在 2027 年前做好入侵台灣準備,您(拜登)曾在多個場合提到將『動用武力保護台灣』,這是什麼意思?」

對此,拜登回應,「這將視情況而定」(It would depend on the circumstances.)。但他提到已向習近平明確表態,美國過去與中方簽署協議,美方政策是不尋求台灣獨立,但事實上,若中國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美方也不會不保護台灣。因此美方繼續提供台灣防衛能力,並持續與該地區的盟邦協商。

《時代》接著追問拜登,是否排除在中國侵台的情況下,可能向台灣部署美軍?拜登重申:「不排除使用美軍。地面部署、空中力量、海上力量等之間都有所區別。」(Not ruling out using US military force. Ther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deploying on the ground, air power and naval power, etc.)

《時代雜誌》再問,美國是否可能從菲律賓或日本的基地發動攻擊?對此,拜登則不願多談,指稱:「如果讓你們知道,你們會有理由批評我」。自拜登出任美國總統以來,至少已 4 次公開表態,若中國侵犯台灣,美軍會出面協防。

這是美國自 1979 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美國政府首度打破模糊,表達如此明確的立場,而且是由總統表態。

2022 年 9 月,拜登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 分鐘」(60 Minutes)的專訪時,面對主持人追問,美軍是否會出兵協防台灣?拜登果斷回答:「會,若發生前所未有的攻擊(unprecedented attack)」。主持人再三確認,是否代表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同的是,若中國侵台,美軍的男男女女將會保護台灣,拜登再次表明:「對。」

2021 年 8 月,美國全面撤軍阿富汗引發「美國不可靠」言論,拜登當時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專訪,被問到中國譏諷台灣人民「不能靠美國」時,把台灣和與美國有防禦條款或條約的北約、日本與韓國並列,強調若任何人侵略盟友,美國會做出回應。拜登當時提到:「美國對(北約創立條約)第 5 條做出神聖承諾,若任何人侵略或對我們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方會做出回應,對日本、南韓和台灣也一樣。這點根本(與阿富汗)無法比較。」

2021 年 10 月,拜登參加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巴爾的摩(Baltimore)舉行的市民大會,被問及若台灣遭到中國攻擊,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時,拜登肯定表示:「會,我們對此有承諾」;另外,拜登 2022 年 5 月訪問日本,在一場記者會上被問到若台海發生戰爭,是否願動用軍力保衛台灣時,也再次給出肯定答案。

然而,在每次的拜登聲明後,美國政府官員都會立即澄清,拜登並未宣布任何政策改變,美國的政策也沒有改變。

北京侵略台灣的可能情景與美國可能的回應,成為《時代雜誌》專訪對總統候選人們的題目之一。《時代》上月底刊出將再次代表共和黨角逐總統寶座的川普(Donald Trump)專訪時,也向他問及台海衝突。川普重申,這問了很多次,但他總是拒絕回答,因為不願自掀底牌;「中國很清楚我的答案,但他們也要知道,像那種事並不容易達成」。對外透露任何訊息,都會損失他的談判籌碼。

此外,根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在募款活動中聲稱,「若中國在他任內入侵台灣,他會轟炸北京」作為回應;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引述《華郵》報導披露,川普在這場募款活動中宣稱,如果是他擔任總統,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就會轟炸莫斯科了,這番話讓某些金主大吃一驚。

對此,多次威脅要侵犯台灣的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例行記者會上錯愕直呼:「如果這種報導屬實,上述言論是非常喪心病狂」。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川普稱「犯台就轟炸北京」矢板明夫:這句話最能震懾習近平政權蠢動
川普表明「若中國犯台我將轟炸北京」中共國防部嚇壞喊:喪心病狂

看更多相關新聞
兩岸觀光鬧僵 連江議長轟對等緊箍咒
美國連2年無償軍援台灣
為何國際社會都反對中國軍事挑釁?台灣駐外大使專文登瑞典大報
官員稱中埋伏在台「第五縱隊」人數增 籲盡速研議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