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提美國全球衛生安全戰略 學者籲爭取加入發揮良善力量

台灣醫界聯盟舉辦「台美防守印太衛生安全—響應拜登政府全球衛生安全策略」座談會。(蔡宗穎攝影)
台灣醫界聯盟舉辦「台美防守印太衛生安全—響應拜登政府全球衛生安全策略」座談會。(蔡宗穎攝影)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6日發布日發布「美國全球衛生安全策略」,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今(27日)舉辦座談會,呼籲台灣響應該政策,擴大台灣在印太地區衛生安全議題影響力。學者指出,中共在國際組織影響力上升,使世界衛生組織(WHO)於疫情間失能,促使美國提出此戰略,台灣應把握此機會爭取加入,發揮良善力量。

論壇主題為「台美防守印太衛生安全—響應拜登政府全球衛生安全策略」,拜登政府今年4月16日發布「美國全球衛生安全策略」(U.S. Global Health Security Strategy, GHSS),並以「擴大雙邊衛生安全合作」、「激勵政治承諾與資金」,並「整合所有衛生安全行動」為3大主軸,本座談會旨在呼籲,台灣應積極響應拜登政策,擴大台灣在印太地區於衛生安全議題的影響力、成為美國在此區域中的重要夥伴。

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陳明祺表示,過去台灣在國際追求的是一個政治地位,現在隨著台灣更加富庶,已有能力扮演一個貢獻者、一股良善力量,疫情期間「Taiwan Can Help」幫助許多國家已使台灣成為民主抗疫的典範,也讓世界看到民主與極權治理下,哪個是更好的做法。雖然台灣有此抗疫佳績,然而中共在聯合國各機構中卻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

陳明祺指出,疫情爆發初期,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中共辯護,成為防治疫情過程一大阻礙,這也讓美國在其中重新思考如何建構自己的安全策略,因此在這個脈絡下衍生出GHSS,其中也代表幾項意義。他說明,首先GHSS是以價值為基礎的行動框架,使全人類免受衛生安全威脅,而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打臉疫情期間失能的WHO?

第2,美國透過雙邊框架回應WHO失能,發展出這個米國為主體的框架,也可以視為美國在衛生安全議題上的去風險戰略;最後,建立本框架是跨政府部門的,並幫助約50個國家,台灣在其中有很好的機會發揮本身良善力量。因此在積極爭取參加本戰略同時,也不排除爭取我國參加WHO,雙管齊下。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2000年以前WHO推動區域性安全衛生,2000年後才拖展全球安全衛生,然而衛生專家們都是以制約式發展,使得新冠疫情導致的人道危機讓全球警覺到全球衛生(Global Health)已經不只是公共衛生議題,而是全球危機的問題。

陳秀熙續指,為平衡及帶領國際重建國際衛生平台,美國建構此平台目的有3,首先要重新建立夥伴關係,去預防、檢測、隨時應變,而這也反映WHO過去因中共主權導入、制約性的全球衛生導致在透明度、疫苗分配等完全沒達到WHO的精神;其次,WHO在目前制約體系下完全達不到幫助達到脆弱國家健康平等目標,由此衍生出第3個目的,即是「健康一體性」(One Health),把農業等部門納入。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陳世民則提到,目前全球已掀起對「新安全」的看法,不再只著重傳統軍事安全,而是延伸至以整體人類為主體的思考,呼應「世界所有人都要受到保護」的精神。他指出,中共在國際組織內影響力提升,其中目的很明顯就是要針對台灣,導致台灣雖在很多議題上都能有所貢獻卻遺憾遭到北京打壓。

陳世民表示,中共不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過去讓很多民主國家都很同情,然而他們都是個別發生,讓中共有逐一擊破的空間,呼籲國際上團結為台發聲。另外台灣本身,包含外交部、陸委會等也應在中共矮化台灣時有所反彈,而政府與民間智庫等也應更研究中共於國際組織影響力的問題,讓世界知道雖然中共聲稱台灣不需要參加相關組織,因為他們會照顧台灣,但實際上卻沒有的現象。

陳世民提醒,雖然台灣與美國有更加緊密合作,也能對全球衛生安全做出貢獻,但WHO、WHA仍是一個最重要的平台,唯有被納入其中,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否則一直被排除在外,對世界衛生貢獻或本身衛生安全都是很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