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限縮了川普時期「對台無上限」力挺,卻不失有限度的支持

文:霧谷晶策的國際事務 FBC2E International Affairs

美國「抗中法案」正式提案

4月8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里施(Jim Risch) 於參議院中正式提出「2021戰略競爭法案」(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of 2021)。根據新聞稿表示,這是一份跨黨派、全方面的對中法案。而根據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Robert Mernendez)表示,此項法案將在4月14日於外交委員會進行審議。

由目前公佈的內容,此項法案可說是全領域、全面性的對抗中國,確保美國未來幾十年中在國家的、國際的所有層面與中國開展「競爭」,也強化美國對付中國的外交戰略。再度強調美國決心支持印太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盟友與夥伴,要求美國重新確立在國際組織和其他多邊主義中的領導地位。

我們此篇也有幫大家簡單整理此法案重要內容。(「2021戰略競爭法案」280頁法案完整內容)

抗中法案「台灣牌」不缺席

這280頁的抗中法案,台灣也沒有「缺席」。其中的第212條(Section 212)、第213條(Section 213)都提到了台灣。

212條為「強化美台夥伴關係」(Enhancing United State-Taiwan Partnership)。內容重點如下:「認同台灣於印太地區的重要戰略位置」、「增強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確實實施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要求台灣增加國防預算」、「提升台灣資訊戰和防衛能力」、「持續呼籲台灣有意義的參與WHO、UN等國際組織」以及「呼籲美國、台灣與價值相同的夥伴合作。」

值得玩味的是,在213條的第二部分(b)特別強調:「這個段落的所有內容,都不該被認為是美國要與台灣重建外交關係,亦或是改變台灣於美國政府中的國際定位。」換句話說,這兩條都不該被認為是美國要與台灣重新建交、或改變台灣在美國眼中的國家定位。

美國對台鬆綁交往準則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年初下台前,一口氣解除美國國務院對台交流的所有準則,引發討論。而從拜登(Joe Biden)政府上任後的一系列作為來看,對台的態度可說是一定程度的延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基調。但卻又稍微限制了拜登政府國務院,公開參與台灣在美國雙橡園的活動。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新聞稿中,公布了國務院最新的《對台交往準則》。而這個新版對台交往準則,將允許美國官員能夠常態性在聯邦機構接見台灣官員,也能前往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與台灣官員會晤。並且,美國官員也能出席雙橡園舉辦的活動,但不得參加雙十「國慶」等台灣重大節慶活動。

對台灣來說,此項新的交往準則通過後,勢必能幫助美、台雙方在交流、合作上更加密切。在重要議題上,雙方也能有意見的交流和溝通。不過,此項新的準則中,仍舊依照美、中雙方的「底線」,也就是美國的「一中政策」,包含了「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

在設定出新的交往準則裡,「刻意」強調的紅線,一方面表示美國重視美中雙方的底線,另一方面也讓所有美國官員知道,未來對台交流的「基礎」在哪裡。此外,「對台交往準則」是行政部門考慮到自身政策需要,而能隨時調整的官方文件。因此,文件的變動,可能會因美、中、台三方關係的改變或國際情勢的變化有所調整。

中國如何看待美台新交往準則?

《環球時報》認為,美國未來對台行動上仍會相當謹慎。又是否會讓意外發生,則是「兩回事」。假設,美國做法過度「越線」,像是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等級的行政官員訪台,或是美國於聯邦機構接待台灣外長或防長,那就意味著美國有意要在台灣問題上與中方「撕破臉」。如果真發生,那中方的反制行將是「前所未有」的。

台灣議題美中都很頭疼

對美中雙方來說,現在台灣問題短期上真的是無解,而美國在考慮自身國家利益,恐怕也無法單方面改變現狀。對兩岸政府來說,目前雙方缺少溝通、交流管道,使得兩岸關係短期難以改善。再加上台灣目前夾在美中之間的大對抗中,使得我國自主性持續受限。未來要如何同時維持兩岸關係、台美關係,應該要成為我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

平心靜氣看待此《交往準則》,我們發現目前拜登政府限縮了川普政府對台灣無上限的力挺,但卻又不失有限度的支持。我們仍舊希望台美關係能夠穩中求進,不該設限的不應設限。

再者,美國國會先前通過的《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台北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以及諸多友台法案與政策,都能更實質提升台美關係。#美國對台實質幫助

我們需要的,是美國行政部門真能為台灣挺身而出,對抗中國的霸凌,而不是只有紙上談兵。

延伸閱讀
【關鍵眼中盯】最經典的能源詭辯:核能真的是綠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