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中國戰略無效!無法擺脫北京影響 《經濟學人》:供應鏈更混亂、更不透明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美國官員對中國實施一系列的關稅、規則、補貼,預計很快就會實施引入對外投資審查的行政命令,目的是削弱中國對敏感產業的控制。然而,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拜登的中國戰略無效,而且供應鏈更混亂,更不透明。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在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及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領導下,美國官員實施一系列的關稅、規則、補貼。8 月 9 日,拜登公布美國對中經濟戰的最新武器,新規定將監管民營部門在海外的投資,禁止投資中國的最敏感技術。美國正因應日益自信及具威脅性的中國崛起,而採取此類禁令是美國經濟政策發生深刻轉變的最新跡象,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支持貿易及資本的全球化,這為提高效率及降低消費者成本帶來巨大的好處。然而。在這個危險的世界中,僅靠效率已不夠;在美國及整個西方,中國的崛起正突顯其他目標。可以理解的是,美國官員希望透過限制中國獲得增強軍事實力的先進技術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並在中國緊緊掌控的地區建立替代供應鏈。

<cite>服飾品牌非常依賴越南的生產線,為了避免生產成本和關稅上升,美國服飾企業已紛紛將採購活動從中國轉移出去。(美聯社)</cite>
服飾品牌非常依賴越南的生產線,為了避免生產成本和關稅上升,美國服飾企業已紛紛將採購活動從中國轉移出去。(美聯社)

結果,美國實施針對中國的一系列關稅、投資審查、出口管制,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先後前往印度及越南宣傳「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好處,向公司老闆發出「遠離中國是明智之舉」的訊號。儘管這種「去風險」措施會降低效率,但人們的想法是,堅持使用敏感產品將限制損失,額外的成本值得,因為美國更安全。

目前,這種新思維的後果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幸的是,它既沒帶來彈性,也沒帶來安全。隨著供應鏈適應了新規則,它們變得更混亂,更不透明。此外,如果人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對中國關鍵投入的依賴仍然存在,更讓人擔憂的是,該政策產生不良效果,促使美國的盟友與中國走得更近。

《經濟學人》指出,所有這一切可能會讓人感到驚訝,因為乍看之下,美國的新政策看起來十分成功,中美之間的直接經濟關係正在萎縮:2018年,美國從「低成本」亞洲國家進口的3分之2來自中國,去年僅略超過50%,美國的進口已轉向印度、墨西哥、東南亞。

投資流也在調整:2016年,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額達到驚人的480億美元;6年後,這個數字已縮減至僅31億美元。25年來,中國首度不再是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大多數會員三大投資目的地的其中一個;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占據亞洲新外商投資計畫的最大比例,但去年它獲得的資金少於印度及越南。

<cite>2023年3月20日,印度孟買通勤高峰時段的車站景象。(美聯社)</cite>
2023年3月20日,印度孟買通勤高峰時段的車站景象。(美聯社)

然而,如果深入研究,人們就會發現美國經濟依舊依賴中國。美國可能將其需求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但現在這些地方的生產比以往更依賴中國的投入。舉例來說,隨著東南亞對美國出口的增加,東南亞從中國進口的中間投入也爆增。

墨西哥是另一個受益於美國去風險化政策的國家,中國對墨西哥的汽車零件出口在過去5年增加一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在美國最熱衷從中國轉移的先進製造業部門,最能進入美國市場的國家也是那些與中國工業關係最密切的國家。供應鏈變得更複雜,貿易變得更昂貴,但中國的主導地位並未減弱。

《經濟學人》指出,最糟糕的情況下,中國商品只是被重新包裝,並透過第三國運往美國。2022年底,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發現,總部位於東南亞的4家主要太陽能供應商對中國產品進行極少的加工,規避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而在稀土金屬等其他領域,中國繼續提供難以替代的投入。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是良性機制,自由市場只是適應著尋找最便宜的方式向消費者供應商品。許多情況下,中國憑藉龐大的勞動力及高效的物流,仍然是最便宜的供應商。美國的新規則有能力改變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方向,但無法讓整個供應鏈擺脫中國的影響。

<cite>2023年1月,中國北京一間中日合資的工廠正在加緊趕工。(美聯社)</cite>
2023年1月,中國北京一間中日合資的工廠正在加緊趕工。(美聯社)

因此,大部分脫鉤都是虛假脫鉤。更糟糕的是,拜登的做法還加深中國與其他出口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這反而讓它們的利益與美國的利益互相對立。即使各國政府擔心中國日益強勢,但它們與中國的商業關係仍持續加深。2020年11月,許多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它為近年來貿易蓬勃發展的中間產品創造單一市場。

對於許多較貧窮的國家來說,接受中國的投資及中間產品、向美國出口成品就業及繁榮的來源。美國不願支持新的貿易協定是這些國家有時將美國視為不可靠夥伴的其中一個原因,如果要求它們在中國及美國之間做出選擇,它們可能不會站在美國那邊。

將風險轉為「去風險」

這些都為美國官員提供了重要的教訓,他們表示想精確利用「小院高牆」(small yard and high fence)來防範中國,但如果沒有清楚意識到關稅及禁令的權衡,風險就是每次安全恐慌都會讓院子變得更大,柵欄變得更高。迄今為止,益處仍舊虛幻,而且成本高於預期,這個事實凸顯了專注於目標有其必要。

此外,可以選擇的方法越多,就越可能說服貿易夥伴在真正重要的領域減少依賴中國。如果沒這麼做,去風險化無法讓世界變得更安全,反而會變得更危險。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