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首次動用「總統撥款權」援台 台灣已享受烏克蘭待遇?

美台旗
美國在1979年與中國建交後切斷了與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但同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要求美國政府繼續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五(7月28日)宣佈將提供3.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給台灣,此舉引發國際輿論關注。這筆特殊的軍事援助源自美國《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允許總統使用「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PDA),將美軍現有的武器、裝備或服務交付給台灣,每年最多10億美元。

評論認為此舉旨在舒緩現在美國延遲的190億美元對台軍售計劃。

由於這是拜登政府首次以總統直接撥款方式資助台灣,引發各界關注及北京強烈抗議。拜登上台後,總統撥款權多半用在軍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此次軍援台灣,讓國際輿論再次將台灣與烏克蘭相連結,比較美方對基輔抵禦莫斯科的援助是否會延續到台灣。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向BBC告訴中文稱,使用PDA是一項行政執行手段,白宮可以快速地推進安全援助流程,並「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國會對此過程的檢查」。他並補充說,「而且這項行動獲得國會領袖,譬如共和黨籍的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麥考爾的支持,表明在協助台灣問題上存在堅定的跨黨派共識。」

宋文笛認為,這也進一步顯示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不會以犧牲對台灣的援助為代價。實際上,美國國會一些共和黨人對拜登繼續援助烏克蘭已經表示了不滿,相比之下,美國支持台灣的共識仍然很強。

此外,許多分析也表示,此次拜登罕見動用總統撥款權資助台灣軍力,對美中關係來說,又造成一大挑戰。美國外交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中國問題專家藍若思教授(Elizabeth Freund Larus)告訴BBC中文,雖然此次對台灣使用PDA軍武轉讓方案符合美國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表明美國尋求和平解決台灣地位問題,但可能會阻礙美中關係進展。

她認為,對於美國惠台行為,中方的回應是一貫的,亦即雖然中國無法直接反擊美國,「但可以讓台灣受到傷害」,譬如更多在台海周圍的軍事演習等壓迫台灣的行為,「儘管美方高層紛紛前往北京,但預計中國會再次這樣做。」

PDA是什麼?

雖然此次拜登公告中並未詳細說明將送往台灣的具體武器。然而,根據《經濟學人》,有不願具名的美國官員透露,援助方案應該包括便攜式防空系統(MANPADS)、無人機、情報和監視能力、槍械和導彈等。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教授則向BBC分析說,透過PDA撥款,主要是給予台灣「超額防衛物資」(excess defense articles, EDA)。

依照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的定義,EDA系指原屬美軍自有的裝備財產,在評估有多餘的情況下,就可列為可移交盟友的清單。其依據是美國《對外軍援法》(Foreign Assistance Act of 1961) 與《軍備出口管制法》(Arms Export Control Act),近年來,美國捐出的EDA主要用在烏克蘭戰場上,給予烏克蘭軍力支援。

就台北的立場來看,蘇紫雲告訴BBC,此次拜登透過PDA給台灣超額防衛物資可視為美國對台安全的「大全配」支援,但也表示美國認為台灣需要更強化本身防衛的能力。

蘇紫雲告訴BBC,相關品項雙方未公布,但根據各界媒體及專業評估以及台美近年來針對「不對稱戰略」(asymmetric warfare) 的看重,或許可以預測此次軍援台灣的項目首先該是精凖彈藥為主,這是現在台灣軍隊已經在操作的武器。他推測,支援台灣的可能是美軍現役部隊擁有的可以立即移撥、也可快速增加數量發揮戰力的飛彈,譬如如單兵攜帶刺針飛彈、愛國者飛彈、標槍飛彈等。他認為,是台灣已採購或預備採購但生產緩慢,若美軍此次移交可提前協助台灣形成戰力的武器,譬如MQ9、NASAM防空系統。

最近台灣剛舉辦完漢光演習,許多分析都表示,可以看到不對稱作戰戰略是台灣軍方現在正思考的新戰略。除此之外,《經濟學人》則分析稱軍用MQ-9A型無人機或網絡系統亦有可能包含在此次給予台灣的武器清單上。

Taiwan military drills on the beach
蔡英文政府將兵役期增加到1年,而不是目前的4個月。台北正在重整其軍事戰略。

無論如何,拜登更多的對台軍援可能很快就會跟進。因為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已經對外宣佈,打算在今年9月30日的財年結束之前,將用盡國會授權給予台灣的10億美元軍援。

如何影響美中關係?

雖然至今台美雙方對此次動用總統撥款權援台事項都保持低調,蔡英文政府也至今僅表示感激,經濟學人評論說拜登政府選在美東時間周五晚上以「晦澀的辭令」公布此事,是刻意的不願刺激北京,但美國不可能如願。

在美方宣佈此決定後,北京作出激烈回應。7月29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批評台灣民進黨「不斷乞求美國向其售武或提供軍援,強化與美軍事勾連;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在把台灣變成火藥桶......青年只能當炮灰」。今日(8月1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又在例行記者會中說,美國向台灣地區提供軍事援助,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美國一些勢力出於霸權心態和冷戰思維,持續通過軍售、軍援、協訓等惡劣行徑,加強美台軍事聯繫,縱容鼓動台獨分裂勢力滋事挑釁,加劇兩岸對抗和台海形勢緊張」。

《經濟學人》評論說,今年5月以來,美國已派遣一連串高級官員與中國對話,從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到國務卿布林肯之後的財政部長耶倫和氣候特使克里,華府希望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為中美關係設定「底線」,並開拓若干協商空間。但中美軍隊之間的溝通仍然停滯。

習近平(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布林肯(左)(19/6/2023)
習近平(中)今年6月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晤布林肯。但中美軍隊交流目前仍處於停滯狀態。

藍若思教授向BBC分析,事實上美國相信「通過實力實現和平」的策略,亦即協助台北建立裝備精良的軍力可以更好地抵禦北京,讓解放軍不會貿然對台發動軍事攻擊。但是,她認為華府也明白若要協防台灣,北京增長的軍事實力將是巨大挑戰。在美中抗衡的背景下,最近拜登連續指派數位高層訪問北京,希望補強美中關係,「但這些訪問都沒有起到緩解台灣問題的作用」。

宋文笛則解釋,今年入夏以來,白宮多位高層訪問北京,但和安全問題相關的國務卿布林肯受到的待遇最差,顯示北京對於安全問題上,對華府施加的壓力最大,希望抵禦北京認為美國相對不友善的軍事安全競爭,而美國軍援台灣問題自然是北京認為的重點議題。不過,宋文笛告訴記者說,中國當下在重新盤整外交系統,因此針對美國的議題發言及論述或將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