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想為美中關係「畫紅線」 專家:雙方想法早就是平行線

美國總統拜登今天(11/14)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是拜登首度以總統身分與習近平親身面對面。拜登9日受訪時就預告,他想和習近平列出雙方的「紅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報導引述專家說法,美中對「紅線」的定義大不相同,雙方可能也不大清楚「不越線會有什麼好處」,而且一旦觸及政治和意識型態,其他牽涉共同利益的問題也沒什麼好談。

圖片
拜習會前一天,美國總統拜登(中)13日率國務卿布林肯(左)、國安顧問蘇利文(右)在柬埔寨與日韓領導人會面。路透社

CNN報導,2011年,拜登以副總統身分與當時還是候任領導人的習近平會面,拜登當時對美中未來30年充滿樂觀,還稱讚習近平很「直截了當」(straightforward)。物換星移,不必30年,美中關係已經來到數十年來最惡劣狀態。

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峰會前夕,拜登今天將先會習近平。拜登的民主黨剛在期中選舉保住參議院,重挫共和黨與川普聲勢;習近平則在上月的中共二十大取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這場「拜習會」對兩人來說都是展示領導者話語權的關鍵。拜登還說,民主黨贏得參院,讓他更有信心、講話可以更有力。

白宮表示,拜習會不大可能讓美中關係出現重大突破,這場會晤目標也不是達成協議,雙方亦不會發表聯合聲明,只是為了更理解彼此的優先要務。拜登9日說,他希望雙方列出「紅線」,釐清彼此的底線,避免誤解。

中國紅線就是台灣

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與經濟資深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我還真想變成一隻蒼蠅,停在會議室牆上觀賞這場對話,因為我認為美中對紅線的定義差很多,我也不覺得雙方很明白不越線會有什麼好處」。

甘思德表示,中國認為美國的目標是壓制中國,美國認為中國的目標是讓世界有利於威權政體、並把美國勢力逐出亞洲、削弱美國陣營;雙方都指責對方導致雙邊關係惡化,雙方也認為自己在關係惡化之際的處境仍優於對方,「中國人覺得自己贏了,美國也覺得自己贏了,所以兩邊都願意承擔代價。他們認為對方不大可能做出任何重大改變,這些原因都降低了大幅調整政策的可能性」。

對中國來說,紅線莫過於其對台灣的主張;而拜登可能是近幾十年來最常在台灣問題上激怒中國的美國總統,他曾4度表示若中國侵台,美國「會協防」台灣,白宮每次都趕緊出來滅火,否認美國的「一中政策」有變化。

中國多次稱美國「玩火」、讓一中政策變得空洞,在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8月訪台後,中國怒髮衝冠,發動大規模環台軍演,暫停與美國軍事、氣候、打擊跨境犯罪等交流。

外界大多同意,台灣會是這次拜習會的重點。拜登表態「不會做出根本性讓步」,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還宣布將在會後向台灣簡報拜習會的狀況,讓台灣「安心」,這又導致中國憤怒、堅決反對。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說,中國的問題在於,「他們不喜歡會面、交換意見──他們只會重複談話重點,習近平與其他領袖互動的方式並不是很有創意」。

其他議題也沒交集

即使在其他議題,例如俄烏戰爭、氣候變遷、北韓在朝鮮半島的挑釁,取得突破的空間可能也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指出,「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已經多次表明立場。這一點不會因為與拜登談話就有所改變」。至於北韓,自去年3月以來,中國就停止將「北韓無核化」視為對朝鮮半島的政策。

就算是合作對抗氣候變遷,時殷弘也不抱樂觀,「中美在這方面可以有很多共同利益,但談到具體該怎麼做時,往往流於政治對立、意識形態和全球影響力上的敵對」。

時殷弘說,如果認為這次會晤能為雙方帶來任何長期或明顯改善,那就想太多了,「中美處於近乎全面敵對和對抗的狀態,任何重大議題都不大可能理出頭緒」。

不過,仍有專家對這次拜習會抱持一些期待。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專家金(Patricia Kim)表示,希望這次會晤不只是用來埋怨對方,好歹發個聯合聲明反對在烏克蘭和朝鮮半島使用核武、在對抗氣候變遷、跨國掃毒等共同利益問題上願意重啟合作。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