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台灣高教頹勢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英國QS世界大學排行榜公布,在台灣100多所大學中只有台大名列全球百大榜單之中。相對的,大陸有5所,香港有5所,日本有4所,南韓有5所;另外新加坡也有2所。這不但反映出東亞各地高等教育發展的近況,也凸顯了台灣的高校在華人地區與儒家文化圈中,逐漸居於弱勢的現實。

從1990年代中葉以來,由於受到選舉政治及民粹風潮的影響,政府積極推動「普設大學」、「人人可以念大學」的教改政策,將專科升格為大學,其結果導致普通大學及科技院校快速增加,從原先的幾十所連翻兩番,增加到逾150所之多。

快速的擴張卻帶來了沉重的後果。由於有限的教育資源不斷地被稀釋,各校科研經費面臨嚴重的囿限,大學教授的待遇也無法適度提升,導致許多傑出人才被迫轉業或外流。

以大陸的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為例,目前兩校的年度經費已高達台灣龍頭高校的10倍以上。質言之,兩岸的學府現在根本不是在同一條起跑點上競爭,實力懸殊。

由於招生員額不斷攀升,台灣大學生的學習成就因缺乏淘汰機制而逐年下滑,上課時睡覺、打手機的比比皆是;而為求保住學生員額,校方只能一再放水,導致學生品質一落千丈。相對的,從大陸來台短期進修的交換生,卻展現了超越台生的高度學習熱忱,學習成效高下立判。

近年來,台灣的大學新生因出生率下降而銳減;以2012年的大一新生為例,總額為27.8萬人,但是到了2023年卻已跌落至19.1萬人,減少幅度高達1/3強。其結果已導致一些偏遠地區、辦學困難的高校被迫出局,宣布停辦!此一頹勢目前仍在持續惡化之中,預估到2028年全台大學生員額將進一步降至15.7萬人,屆時將有更多學府關門大吉。

怎麼辦才好?面對生源銳減的新趨勢,有一些學府不得不主動削減招生員額,並調整全校科系,同時也擬定裁汰教師、鼓勵提前退休的精簡計畫,以為因應。但這終非長遠之計。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當前台灣高教的困境呢?

首先,各校應針對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及國際社會全面開放,擇優錄取,並強化競爭力,積極恢復高等教育應有的淘汰功能。至於招生名額不妨考慮以2012年數字為準,即每年定額為27萬人,4年大學部學生總額共約110萬人。這也就意味著今後高等學府中約有1/3學生係來自境外,如果學校本身辦學條件不佳、實力不足,勢將無法完成這樣的招生任務。

其次,教育當局應放寬學費上限,讓各校自行決定收費標準。此係提升辦學績效、改善教師待遇、吸引傑出人才的成敗關鍵。絕不能再強迫各校吃大鍋飯,硬性採取同一標準,這絕非良性競爭之道!

第三,針對大學生的免學費獎勵應採取「擇優補助」,而非不分良莠的「齊頭式平等」。教育部門應該充分體會到,大學教育不是國民義務教育,應以適才適性、鼓勵學習、激勵競爭力為目的,而非追求文憑,不分優劣,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