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瀕危的「詔安」客語!這對夫妻帶領雲林小村落走出時代洪流,用食農教育、書坊伴讀、語言復興點燃偏鄉的世代傳承

 

沿著雲林崙背的鄉間小徑,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灑落地面,散發著濃濃的自然氣息。走進羅厝社區,一群孩子們興奮地高舉著他們親手栽種並收成的農作物,臉上掛著驕傲的笑容。這裡是「詔安好伴屋與詔安書坊」,由一對夫妻——王信傑和廖婉婷共同創建的空間,給小孩和社區長輩重新找回了與土地和文化的連結。透過詔安客語教學、食農教育、親子活動與文化傳承,他們希望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讓地方居民重拾根源。

 

這裡是詔安好伴屋和詔安書坊,是王信傑(圖中)與廖婉婷一手打造的親子教育基地

 

返鄉創建家的歸屬感 荒廢老屋變身詔安好伴屋

 

「偏鄉幾乎沒有這樣的地方,可以讓小孩和長者看書、學習。」談及創立詔安好伴屋和詔安書坊的初衷,王信傑的語氣中透出堅定的信念,「這棟老屋曾經荒廢了二十多年,但它是婉婷的老家,承載著我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隨著他們組建家庭並有了孩子,夫妻倆意識到,城鄉間的教育和文化資源存在極大落差,他們渴望在偏鄉創造一個能讓孩子和長輩聚集、學習和交流的空間。

 

「這裡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孩子,也是為了整個社區的居民。」經過多次修繕,這棟老屋從過去的藥房蛻變為當地少見的文化據點,成為孩子們讀書、長輩聚會、社區交流的場所。「在這個幾乎沒有文化資源的偏鄉,我們希望給孩子和長輩一個可以學習和互動的空間,延續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返鄉的路並不平坦,來自社會和長輩的疑慮給了他們不少壓力。「長輩對我們離開穩定工作回到偏鄉感到困惑,有人甚至懷疑這樣的書店能撐多久。」儘管如此,夫妻倆憑著對家鄉的熱愛堅持了下來,詔安書坊也成為了當地居民珍惜的資源。

好伴冬令營有多元化課程結合手作料理,讓孩子們擁有充實又好玩的寒暑假

 

荒野中的語言守護者 瀕危的詔安客語復興


「詔安」這個詞承載著古老的客家文化和語言,象徵著即將消失的族群記憶。這種客家語系僅在台灣少數地區出現,特別是雲林崙背地區。隨著時代變遷,會說詔安客語的人逐年減少,年輕一代對這門語言幾乎完全陌生。對於選擇詔安客語作為教學核心,王信傑表示,「我們發現,會說詔安客語的族群越來越少,如果不採取行動,這門語言可能在這一代消失。」這份危機感促使他們將詔安客語融入課程,將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推廣這門瀕危語言並不容易。身為非客家人的王信傑,為了深入理解這門語言,選擇與小學生一起參加客語認證班,從基礎開始學習詔安腔。他回憶道,「課堂上的學習還算簡單,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和長輩溝通交流。」他笑著補充,有時即使是微小的發音差異也可能引起誤解。這些錯誤成為寶貴的經驗,讓他更深刻理解語言的細微之處與文化意涵。

 

好伴的課程內容豐富,像是食農體驗、電腦資訊課、各種手作等等

 

在詔安好伴屋的日常活動中,夫妻倆設計了多元的學習模式,除了傳統的語言課程,還透過親子時光和手作體驗等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參與學習。週末的親子電影、繪本共讀、手作植物染和絹版印刷課程,使孩子們在遊戲和創作中自然接觸並使用詔安客語,增進了孩子們對語言的認同感,也拉近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

 

客庄小小探險課程,與當地農友配合,孩子探訪網室種植區卡蜜拉洋香瓜

 

田裡的課堂 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自然


詔安好伴屋的另一大特色是食農教育,這片農田成了孩子們的戶外課堂。「我們在田地裡種下玉米和花生,孩子們從翻土、播種到收成,全程親自參與。」王信傑介紹到,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讓孩子理解農作物的成長,也讓他們體會到珍惜資源的重要性。他們還帶孩子參加元宵節的「擐雞酒」活動,讓孩子們學習如何切割雞肉、料理祭品,並理解傳統習俗的意涵。

 

客庄永續生活節之稀客西客宴,讓長輩用詔安客語說每道料理的故事

 

透過這些體驗活動,孩子們學會了製作醃菜乾和菜豆乾等傳統食材的技術,這些手作技藝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也讓孩子們理解文化的價值。活動結束後,王信傑和廖婉婷還會邀請長輩和孩子們一同享用親手製作的美味,社區也因這樣的互動而更具溫馨與團結。

 

親手熬煮的樹葡萄果醬,好伴拿來研發稀客宴的甜點,帶著長輩們做簡單好上手的樹葡萄果凍

 

詔安好伴屋與詔安書坊 社區的親子與教育基地

 

詔安好伴屋與詔安書坊的設計不僅限於教學,更包含了書籍販售、親子遊戲區,以及展演空間。他們還設計了植物染、絹版印刷等手作課程,讓家長和孩子們一同體驗客家文化的多元面貌。這裡不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親子共享時光、建立情感的溫馨空間。

 

王信傑夫婦的努力,使詔安好伴屋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教育與社區發展,詔安客語文化得以延續,孩子們也在這裡成長,找到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

 

每年製作的家鄉食譜成果書,保留詔安客家文化百年私房菜,讓長輩們穿上廚師服一起料理

 

工作日常即是家庭育樂的一環

 


作為四個孩子的父親,王信傑坦言,返鄉創業在家庭和事業的平衡上面臨不小挑戰。夫妻倆經常帶著孩子到書坊,讓他們參與日常工作。他說,「我們的孩子在這裡成長,這也是我們創立這個空間的原因之一,既陪伴自己的孩子,也幫助社區的孩子成長。」這樣的共同成長模式讓他們在生活和工作間找到一絲平衡。

 

儘管創業初期面臨資源不足、收入不穩定的挑戰,但在客家委員會的獎助計畫支持下,他們逐步拓展工作內容,爭取地方標案和推動食農教育,讓書坊慢慢成長茁壯。雖然辛苦,但王信傑認為這段旅程值得,「能夠讓自己想做的事有成績,是一種鼓舞。」

 

客庄探險夏令營,老幼共創藝術,孩子跟長輩一起創作,融入詔安客家文化、農村生活

 

全齡教育的願景 給家鄉更多可能

 

談到未來,王信傑充滿期待。他希望詔安書坊成為全齡教育的場所,不僅服務小朋友,也讓年輕人和長輩能在此學習、互動。「我們希望偏鄉的孩子透過教育看到不同的未來選項,擺脫世代相同生活模式的困境。」同時,他們計畫結合在地文化和食材,打造更多創意體驗活動,以更具體的方式傳承客家文化。

 

 

 

給想返鄉創業的人一點實在建議


談及對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建議,王信傑說「返鄉創業不僅是找一份工作,而是選擇一種生活。」他強調,返鄉應建立在對地方的熱愛和明確目標之上,否則面對資源不足的困境,很容易半途而廢。「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回來,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面對這段不易的旅程。」在詔安好伴屋中,王信傑和廖婉婷以微小卻堅韌的力量,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家庭的返鄉之路,更是台灣偏鄉文化傳承的縮影。

 

 

圖片來源:放言記者林可妮|攝影、詔安好伴屋提供

 

更多放言報導
這行快要沒人做了!從音樂策劃到瓦頂職人,一句玩笑開啟瓦片匠師之路!客家青年李玄斌回美濃「修瓦救文化」斷層、缺工、高薪卻人才難尋,傳承在斷裂邊緣
「哈鹿」藏春意,麵包宅配農作情!吃過回不去的隱藏山林美味,彭雅榕返鄉在苗栗大湖開啟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