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高溫難耐「熱急症」怎救治?
中暑、熱衰竭,是夏天常見的熱急症,尤其近年路跑、單車等休閒活動大為流行,如果溫度和濕度不利散熱,中暑的危險性就會大增!如果真的中暑了,怎麼急救才對?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臺灣急診醫學會野 外醫學委員會主委 高偉峰,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中暑的發生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當人體產熱過多或外界熱能提高、熱能來源變多,再加上散熱不足時,就會造成中暑。也就是說,不是只有氣溫高才會中暑,散熱的條件不好,也會中暑。
熱衰竭是中暑的前兆,可是很多人可能熱衰竭很快就過了臨界點,突然就變成中暑,所以一旦出現熱衰竭的頭暈、虛弱、無力、焦慮、口渴等症狀就要警覺,趕快暫停運動、到陰涼的地方休息、補充「等張」或「高張」的溶液。
如果已經中暑昏倒失去意識,首要就是散熱降溫,旁人應協助他移至陰涼處,採頭低腳高姿勢平躺,儘可能除去身上的衣物。最好的散熱方式其實是讓身體直接泡在水裡,但若環境不允許,可往中暑者身上搧風灑水,電風扇對著吹,或把冷氣開到最大,幫助患者降溫。
利用上述方法急救後,中暑患者通常在5分鐘內都可醒來,只要把體溫降到39℃以下,通常就會恢復意識,通常能在10分鐘內有給予適當的處置,都不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超過5分鐘還沒醒,應儘快送醫。
運動時要適度補水,若脫水超過體重的2%,就有休克危機。有一種方法可以簡單測試是否休克,即用力壓手指尖端,兩秒鐘內若沒有由白變紅,就可能脫水,這稱為微血管充填時間檢查。
而運動後的喝水也不能一口氣猛灌,應該少量多次補水,水量的計算可以依每公斤每小時10CC來估算,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小時應喝600CC水,分成6次喝,每10分鐘喝100CC。1小時如果喝超過800CC就會容易腹脹不適,應多注意。
根據美國野外醫學會2014年12月出版的「熱急症指引」,中暑的定義是指體溫大於40℃,加上中樞神經異常,例如意識改變、昏迷、神智不清、癲癇發作等。其中意識改變是必要條件,所以光是體溫高,但意識清醒,不算是中暑。
熱痙攣是指體溫過熱導致出現抽筋症狀;熱衰竭則是體溫在37℃~40℃、合併頭暈、虛弱、焦慮、口渴等症狀,熱衰竭可說是中暑的前兆。一般民眾常感覺被太陽曬得頭發昏,要朋友家人幫忙「刮痧」,如果當事人意識還清楚,就不算是中暑,比較像是熱衰竭。
有時學生會在朝會升旗時昏倒,也多半不是中暑,而是熱昏厥,因為在悶熱的環境下久站,血液集中到下肢和腳部,造成腦部血流不夠,再加上流汗造成鹽分不足,通常只要躺下來多補水、補鹽,即可恢復。全文請見 https://pse.is/GBE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