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擬開放深海採礦 多國憂影響環境呼籲暫停

CNN報導,挪威議會於1月9日投票,開放在挪威與格陵蘭島間近28萬平方公里的北極海底採礦,未來挪威將可能成為世界上首個推通深海採礦的國家。

開放挪威週二投票開放深海採礦,此舉引發了環保組織的強烈抗議,該國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動深海採礦的國家。

為什麼要在深海採礦?

「我們需要礦物才能夠實現綠色轉型,但目前資源都被少數國家把持,這使我們很脆弱。」挪威石油與能源部長亞斯蘭說道。

BBC報導,這些金屬不僅集中在少數國家,且部分國家政治環境不穩定,如鈷產量佔全球70%的剛果共和國的基礎建設不完整、政治與經濟方面也不理想。

CNN報導,深海(海平面800至6000公尺以下區域)是世上少數尚未遭開發、破壞的地方,且擁有豐富的銅、鈷、鋅、金等礦物資源,可望用於風力發電機、電動車電池等,且開採的環境成本可能更低,因此支持者認為深海採礦將有助於加快低碳經濟、淨零碳排的步調。

  • 綠色能源器材消耗金屬礦 開採轉向深海

去(2023)年挪威一項研究發現大陸棚中存在著大量的金屬與礦物,挪威政府認為深海採礦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也自信過去在海洋產業商營與永續管理等方面的成就。

但即使放眼全球,深海採礦仍屬於新興產業,對於環境的影響未知,因此挪威也提出政策,企業在開採前須先對影響與資源進行評估,了解深海採礦會造成的環境、經濟、社會等影響,並確保環境的永續性後才會允許開採。

挪威礦業公司Loke Minerals的共同創辦人索格內斯(Walter Sognnes)也表示,會在申請開採許可前做充足的評估,「我們將進行一段時間的勘探和測繪活動,確認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如何在深海採礦?

1982年從太平洋採集的錳結核。(圖/Koelle-Koelle)

海中的礦床主要在深海平原、海山、海底熱泉的熱液噴口,這些地方通常會擁有豐富的錳結核、多金屬硫化物、富鈷礦石層。

錳結核是什麼?

錳核為散布於深海海床的錳鐵氧化物,其形態多樣,以結核狀最常見,核心由老的浮石、魚骨或是堅固的沉積物組成,外殼是由鐵、錳、銅、鎳、鈷及其他稀有金屬層層包覆而成,其中含錳量可達18%,此外還含有1%的鈷、銅和鎳,等現代工業所需的金屬。

在各大洋底均有分布,全球海底總儲量估計為3兆噸,太平洋區域錳核的儲量就有1.7兆噸,其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

由於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尚未允許深海採礦商營,目前提出來的採礦方式為部署採礦車到海底,對海床進行切割、敲碎、吸塵,將沉積物、岩石、金屬結核運抽上海面的船隻進行處理,並將廢料泵回海中。

深海採礦會導致什麼問題?

BBC報導,雖然深海採礦的前景吸引人,近十多年相關的呼聲從沒停過,但環境學家擔憂會對海洋生物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認為,深海採礦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噪音和光污染、對依賴結核的生物棲息地造成損害。

噪音方面,為了將海床上的物質順利運送到海面上,必續密集裝設幫浦,但幫浦的噪音會影響到鯨類通訊。

而為了研究深海採礦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科學家將頭盔水母放入模擬採礦環境特製的水箱中觀察。

科學家發現水母會因為水中漂流的懸浮物,而產生過量的保護黏液以清除體內聚積的雜物。這對水母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影響。科學家指出,深海的食物稀缺,水母必須浪費40%的能量來產生黏液,從而導致用於免疫與傷口修復的能量變少。

中層水域生活著超過5000種生物,但人們對生活這些生物所知甚少,有90%的生物尚未被賦予正式的名稱,其中有許多是像頭盔水母一樣,膠狀、脆弱的生物,脆弱的身體導致牠們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海洋研究員韋伯勒表示,深海採礦對海洋棲地來說是災難性的,「挪威政府始終強調希望採取最高的環境標準,但他們拋棄所有科學建議,這是虛偽的。」

雖然ISA尚未允許商業開採,但ISA及其169個成員國預計將於今年召開會議,試圖制定相關規則,預計將在24個月內進行最終投票。

英國、巴西、加拿大、法國和德國等近30個國家希望繼續禁止深海採礦,但包括中國、日本、紐西蘭在內的其他國家則希望開放。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全球年約60億噸海砂被挖走 填補不及危害海洋生態
過度捕撈 「海洋清道夫」銀塔鐘螺數量變少
挪威漁夫出海 遇見疑似俄國間諜白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