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肝前你必須要知道的9件事!

國內器官捐贈的風氣仍有待加強,以致於亟需肝臟等器官移植才能活命的患者,常苦苦等候,也使得有些家屬不忍心患者繼續受苦,決定捐肝。以臺大醫院而言,肝臟移植手術中,活體捐肝手術量約是屍肝的8.5至9倍,差距甚大。然而,捐肝前不僅要考量捐贈者的意願,對於捐肝者身體狀況、肝臟的健康等,都需進行全面、審慎的評估,才能達到救人的目的,否則就是「兩敗俱傷」的不幸後果。

國內需要肝臟移植的患者,成人大部分還是以B、C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肝癌為主,其次是酒精性肝硬化、以及先天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肝臟功能受損,幼兒則以膽道閉鎖、先天代謝異常等因素居多。

捐肝前需審慎評估
一旦需肝臟移植的病患家屬表達想捐肝,醫院即可展開評估程序。首先排除一些絕對不能捐肝者,例如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等較為嚴重疾病者,以及B、C型肝炎帶原者。如果捐肝者本身也是B、C型肝炎的帶原者,因為日後自己都有罹患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所以是絕對不能捐肝的。

血型最好相同或相容
在血型配對方面,以血型相同、相容者最佳,例如A型可接受A、O型,B型可接受B、O型、AB型可接受A、B、O型,但O型僅能接受O型。血型不相同、不相容的肝臟移植手術雖然還是可以進行,但術後需要使用多種藥物,發生合併症、失敗的機率都會提高。除非沒有更適合的捐贈者,才會進行血型不相容的肝臟移植手術。

年齡有限制
衛生署規定捐肝者的年齡需大於18歲以上,因為捐肝是重大決定,18歲以下心智年齡仍未成熟,目前並未開放。至於18至20歲的青年,即使願意捐肝,仍須經過衛生署等單位的特別審查。為了捐肝者的術後恢復及健康,捐肝者的年齡最好不超過50至55歲。

嚴重脂肪肝需改善才能捐
體重較重的人,肝臟比較大,但也可能有脂肪肝。有脂肪肝者需要評估脂肪肝的程度,如果是輕微的脂肪肝仍可捐肝,但中重度脂肪肝則必須透過減重、運動,改善脂肪肝的程度後再捐肝。

再者,每個人的肝臟結構其實不太一樣,所以手術前需事先透過各種檢查了解捐肝者肝臟的構造,如動脈、靜脈、膽道的位置等,以利移植手術的進行。

捐贈者及其家屬意願也須評估
面對親人纏綿病榻,肝臟移植是唯一的救命途徑,此時不少家屬都會立刻表達捐肝的意願,但由於捐肝手術仍有併發症的風險,手術後需一個月的恢復期,若有意捐肝者本身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能否承受這樣的風險就必須從長考量了。

捐肝畢竟是個大手術,要做出捐肝的決定並不容易,若不捐又可能要背負「不孝」等道德壓力,是兩難的掙扎,並非單純的是非題,因此,負責移植手術的醫院,除考量捐贈者的身體及心理狀態,還必須考量捐贈者家屬等各方因素,給予最適切的評估。光是捐贈者本人同意還不夠,若其配偶或家屬有反對意見,也須深入了解,必要時會婉轉勸阻捐贈,以免衍生糾紛。

捐肝手術的風險
切除肝臟是一項大手術,即使術前已經過仔細檢查,仍可能有5%至10%的機率發生併發症,包括出血、膽汁滲漏、傷口感染、傷口疝氣等風險。國外並統計,可能有千分之三到五的死亡率,不過目前台灣並無捐贈者死亡的報告。若遇到併發症,大多數患者延長住院時間、或是再經過手術治療就能痊癒。通常捐肝手術後需要一個月左右的調養時間,所以有上班、上學需求者,需事先請好假。

切肝後 最多長回8成
如果是捐出小部分肝臟給小孩,因為切除部分體積小,人體自我修復機制認為剩下的肝臟功能足以維持正常運作,就不會再長回來。如果是捐給成人,因為切除的體積較大,肝臟會於術後2、3個月內再生至原先的80%左右,但不會跟原來一樣大。

有趣的是,捐肝時大部分是切除右肝(因右肝面積較大),但是再生的肝臟並不會「切右邊長右邊」,而是整個肝臟像「吹氣球」一樣膨脹,因此肝的形狀會有所改變,但是不影響功能。

捐肝手術傷口
傳統的捐肝手術會在腹部留下長約20至30公分的大傷口,不過隨著醫療技術進展,醫院也逐漸嘗試使用腹腔鏡及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來進行捐肝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約可縮減為10公分大。但此種手術仍在發展中,尚未普遍。

捐肝後肝功能會逐漸恢復
剛完成捐肝手術時,因為最多可切除60%的肝臟,肝功能一開始會受影響,因此術後會密切追蹤,通常肝功能要回復正常需要數週到數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捐肝者最好避免熬夜、喝酒、抽菸等。至於飲食上無需特別進補,也不需刻意食用太多蛋白質食物,一般正常飲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