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原則 食科教授教你如何吃得更安心

灃食教育基金會「良食脈動」講座,邀請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謝昌衛老師、國立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系楊登傑老師為食安解密,建議優先購買當季蔬果,原因是搶收農作物可能還沒有過安全採收期,導致農藥尚未代謝完全而增加殘留量。再來,就是減少連續型採收的作物,像小黃瓜、番茄、茄子等,因為連續型採收作物部份果實在可採收時,有的才剛開花而容易受到病蟲攻擊,因此可能會連續的噴灑農藥而容易有農藥超標的問題。最後,消費者可以再透過確實食材清洗、去除表皮等方式,再大幅度除去農產品上的農藥。

另外,消費者也可以認明三種標章,來保障自己購買農產品的品質!這三種標章分別為,TAP產銷履歷、CAS與有機農產品。其中,TAP產銷履歷特色是生產資訊完全透明化,包含生產流程、生產者資訊,甚至可以完整查詢到生產日期和批次資訊。CAS標章代表台灣本地生產的農產品,並且符合衛生安全、品質和包裝標示標準,保障消費者權益。若是想要購買有機農產品,就一定要認明有機農產品標章,這標章代表在生產過程中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讓民眾可以選擇無農藥與化肥的農產品。

講座中,楊登傑老師分享5個重點,每個人在家就可以做好食安管理:

1. 洗淨雙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若手有傷口不只要確實包紮,更要戴上手套做兩層的防護,防止耐熱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食物風險。

2. 食材新鮮:放置久的食材容易滋生微生物,挑選肉類要有彈性、無惡臭,另外要像挑選不混濁魚眼睛的新鮮肉品。

3. 生、熟食分開烹調: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4. 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才能消滅大部分的細菌。

5. 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減少細菌滋生的風險。另餐盒勿隔餐食用,建議4個小時內應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