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台劇與國際市場的最近距離

工商時報【邱莉玲】 近2年台劇價量齊揚呈現久未見的榮景,從前年「通靈少女」首獲國際平台HBO Asia投資與上架播出起,到今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由國內外兩大平台CATCHPLAY ON DEMAND和HBO Asia以高額版權費搶下,創台劇新高紀錄,並將推廣到美、中、日、歐等地,堪稱台劇與國際市場最近距離的一次。 許多事後諸葛開始探討「與惡」成功密碼,有人形容具有美劇的節奏、日劇的精緻與人文,業界也希望掌握關鍵密碼延續台劇盛況。對此,製作人林昱伶的回答是:題材、製作人、導演、編劇、演員5個條件,都要做到位、精緻,關鍵就在細節。 「與惡」描述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題材雖硬,編劇卻著墨於人性的為難與糾結,主角涵蓋記者、律師等職人,但製作方一開始就決定要決戰新聞台,因為新聞台、媒體在台灣大眾生活中太重要了。 「與惡」是齣社會寫實劇,如何做到「寫實」讓演員入戲、觀眾相信,創造一個真實可信的世界,也是學問。劇組砸300萬元在平地架起一個新聞台,並公布組織圖分配位置,每個桌子、座位都擺放相關物品,包括內部通訊錄、休假表,邊角攝影組旁地上擺著攝影器材等,許多細節鋪陳觀眾未必看見,卻可幫助演員很快感受職場氛圍進入狀態。對的節奏可以使敘事流暢,讓觀眾沒時間滑手機分心。 對此劇來說最難的是行銷,不只靠明星搏版面,也希望觀眾接收訊息,不論是議題、拍攝角度等技術突破,甚至進一步開啟對話,為此劇組做了一個聊天機器人,提供新聞截圖,讓觀眾跟角色對話,戲播出後還有投票活動,讓觀眾表達意見,這是因應社群時代大家愛表達的設計,也可有效管理輿論,讓大家聚焦每集重點,也為下一週播出的劇集做鋪陳。 比起以往,現在製作公司拍戲要做的事更多,因為在全球各國OTT搶眼球的時代,觀眾有太多選擇了,要讓他們追劇,是很大挑戰,「與惡」看似用本土出發的題材,卻有企圖賣向不同國家創造共同經驗,賣的是人性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