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碳費+促進費 國內綠色通膨蠢動

環境部今年起徵碳費,產業為了緩解營運成本增加的壓力,可能會將費用轉嫁至終端消費者,恐帶動「綠色通膨」。圖/freepik
環境部今年起徵碳費,產業為了緩解營運成本增加的壓力,可能會將費用轉嫁至終端消費者,恐帶動「綠色通膨」。圖/freepik

環境部今年起徵碳費,預計在第一季公布費率等收費細節,依照立法期程,還將公布《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著手規劃「資源循環促進費」。在兩大費用夾擊之下,產業為了緩解營運成本增加的壓力,可能會將費用轉嫁至終端消費者,恐帶動「綠色通膨」,相關單位不可不慎。

環境部將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的電力業及製造業為碳費的收費對象,從今年元旦起徵,預計在明年5月底前,依照公告的碳費收費費率來自行申報排放量並繳交碳費,首當其衝的就是鋼鐵、水泥、半導體、石化、紡織等產業。雖然碳費收費費率將交由審議會決定,但依照目前外界的猜測,價格從每噸100元至500元都有,其中又以每噸300元的呼聲最高。

不僅如此,碳費費率還沒出爐,但依照環境部的規劃,最快今年2月將公布《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也就是整合現行的「廢棄物清理法」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法」,讓法規可以更符合現代環保趨勢,但其中有一項「資源循環促進費」卻引發產業界憂心,受到影響的仍是鋼鐵、石化、紡織等業者,甚至連帶提高電池、消費性電子產品、紡織品、包裝容器等製造成本,預料消費者未來在選擇產品時將會很有感。

環保、永續雖然帶動綠色經濟發展,但業者在改善設備、推動節能減碳新技術的同時,也將墊高製造成本,這些成本仍會轉嫁至終端消費品,且在各產業層層堆疊下,「綠色通膨」將不可避免,國內更是在今明兩年內接連啟動碳費、資源循環促進費,甚至用電大戶、耗水費等節能節水措施再度被檢討,各項新措施若無適當緩衝期,無疑是在疫後景氣復甦的路上投下震撼彈。

不管是產業界或消費者,都知道減碳是大勢所趨,但大家也都希望將衝擊降低到最小,因此如何平衡淨零碳排目標、產業發展及兼顧民眾生活,不讓綠色通膨帶來太大負面影響,可能是未來相關政策推動時,必須小心因應之處。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業者怨:打炒房變成打建商
基金定期定額 出現品牌效應
惠譽看人民幣 明年貶至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