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臧姓的姓氏源流(上)

圖/鄧博仁
圖/鄧博仁

一、解鎖我的「姓氏」之謎

開始關注我的「臧姓」起源約始於上世紀九零年代中期,距今已逾三十個年頭矣。那時候,台北中天有線電視台「駐華府特派員臧國華」經常出現螢幕播報國際新聞,友人告知其無論外表、長相或是報導新聞的口白聲音都與我相近,「兩人不知是否兄弟?」因而成了大夥兒聊天時的開場問候語。

其後更有朋友在美國親向臧國華求證,經其告知原籍南京,係於上世紀七零年代末期大陸改革開放後赴外求學、就業。為此我還向父親提問曾否在南京待過、有否可能在那兒留下我未曾謀面的兄弟,當然這些疑問都被他斥為無稽之談。

屢被問及後,我對自己的「臧姓」起源愈發感到好奇,從而開始蒐集相關文獻試圖釐清其起源與變遷。

其實我在1980年代羈留美國攻讀學位時,即曾透過家書迭次探問父親究竟「臧姓」從何而來。但因他十七歲就離家從軍,對家鄉的記憶幾已遺忘殆盡,寫來寫去常就只是同樣的幾句話如:「我族自古居于南(貫)集」(以下稱「南貫集」),顯然此處多時以來就是他心目中的「臧姓」勃興之處。

從那時候起,「南貫集」位在何處、為何如父親所言臧姓族人世居該處一直是縈繞於我心的疑惑。直到谷歌地圖出現,透過網路即可查知其位在山東省西南部,與孔子故鄉曲阜市接壤,現屬濟寧市下轄的任城區接莊街道(鄉鎮),有意前去一探究竟的想法逐漸成形。

2019年夏我與內子受邀去南京開會,隔日搭乘高鐵向北抵達曲阜市參觀孔廟、孔府與孔林(孔子及其後代的專用墓園)。從孔林出來後突發奇想,當即雇車西行僅約七十公里之遙的南貫集,在當地偶遇了幾位外表顯都較我年輕的同姓「長輩」,意外地解開了長期盤據心頭的迷團。

透過來自父親的親筆書信、四處蒐集所得資料以及在南貫集的短暫現場考察,我對自己姓氏的前世塵緣從而有了初步認識。

二、有關「臧姓」起源的文獻典籍

除了前節由父親提供的「我族自古居于南貫集」短訊外,我最早接觸的「臧姓」相關資料來自《新譯古文觀止》,出自上世紀台灣最大學術出版社「三民書局」推動的古籍新譯計畫,1971年初版,迄2012年已增訂五版。

此書原是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編纂的古文選集,內容包括自周代迄於明朝間的名家散文,全書厚達千餘頁。選文共有222篇,每篇皆有注釋、語譯與文章分析,譯者謝冰瑩、邱燮友、左松超、應裕康、黃俊郎、傅武光等皆是上世紀中後期任教於台灣各大學中文系的學術巨擘,所選皆評註簡明卻深富寓意,可視為學習文言文(古文)的入門著作。

初閱此本鴻篇巨帙時,翻到第四篇〈臧僖伯諫觀魚〉(隱公五年或西元前718年)一文頓感好奇。由於此文選列《新譯古文觀止》卷一的「周【朝】文」,顯然臧僖伯是兩千七百餘年前的「古人」,心中不免納悶:難道「臧姓」的歷史已有如此久遠?臧僖伯是誰?他與「臧姓」有何關係?

謝冰瑩等譯者特別說明,〈臧僖伯諫觀魚〉出自《左傳》,此乃(東周)春秋末期至戰國中期以「魯國」為中心的編年記事,涵蓋魯隱公(魯國第十四代君主)元年至魯哀公27年(魯國第廿六代君主)共255年的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重要事件與人物史實,一般皆認為是魯國太史左丘明所編。

但《新譯古文觀止》取自《左傳》的此篇選文並未詳述臧僖伯的生辰時日,其生平事蹟亦無法由此文推知而須仰賴其他資料。無論如何,臧僖伯在歷史舞台上初露鋒芒應是前引的「魯隱公五年」(西元前718年),顯然臧姓(或臧氏)成姓的時間確實源遠流長。

除〈臧僖伯諫觀魚〉外,《新譯古文觀止》卷一第六篇是同樣選自《左傳》的〈臧哀伯諫納郜鼎〉(魯桓公二年或前730年)一文。譯者謝冰瑩等說明,臧哀伯是「魯大夫,僖伯之子也」,曾向魯桓公(魯國第十五代國君)勸諫納鼎一事;但該文亦未詳述臧哀伯生平要事,勢須依托其他來源。

除了上述《新譯古文觀止》選錄的兩篇專文外,另有陳韻、洪一平等學術專文曾經剖析「臧氏」家族並解讀其源頭始末。首先,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陳韻曾在1989年比較諸多古籍文獻後深入考證臧氏始祖,認為「…僖伯是臧氏之祖,傳家追言之也」。

陳韻引用相關文獻稱,「臧僖伯,公子彄,字子臧,【魯】孝公之子」。「彄」音同「摳」,意為弓弩兩端繫弦處或精美珠玉飾品,「僖」則係諡名(死後稱號)。其子即上引〈諫納郜鼎〉的臧哀伯,名「達」(即臧孫達),「哀」亦為諡名。

陳韻在文末詳列「臧氏譜系表」,其嫡傳後代除哀伯(臧孫達)外,接續有伯氏瓶(缾)、臧文仲(臧孫辰)、臧宣叔(臧孫許)、臧武仲(臧孫紇)、臧昭伯(臧孫賜)等。除伯氏瓶可能因早逝不見經傳外,餘皆自稱「臧孫氏」以示為「該族之宗子且為尊顯其身分」,直至臧賈、臧為、臧疇、臧堅(第六代,均與上述臧武仲同輩)以及臧會(與臧昭伯同輩)始開始簡稱「臧氏」。

另有洪一平依宋朝鄧名世所撰、鄧樁所編《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十五有關魯國臧氏之源流指出,「臧氏實與魯國君姬姓同源,以先祖公子彄(臧僖伯,?-前718)之字號為氏。…先祖采邑在臧,因以為氏號,初名臧孫氏,後始單為臧氏」。這一段文字確認並佐證「公子彄」(僖伯)即臧氏始祖,因封地(采邑)在「臧地」而取為「氏」,但猶未說明「臧地」究在何處以及該處為何稱之「臧」。

實際上,周朝之初就實施了「封邦建國,以藩屏周」制度,由周天子分賜土地與人民給眾諸侯建國(如魯國),而各諸侯再續封其地給卿大夫,此當係魯國第十二代國君魯孝公封其子臧僖伯於「臧地」之因。

本世紀初,我遠赴西安市旅遊時曾在某處古蹟外的書報攤上看到多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規劃、編撰的「百家姓」小冊子,竟有一本以「臧」姓為書寫對象。趕緊購回細讀,發現其內容嚴謹程度雖難與上引陳韻、洪一平的學術論著堪比,但作者確也遍查古籍,所述似非道聽途說而有參考價值。

作者臧榮指出,「…真正終春秋整個時代歷經三百年之久的魯國卿大夫世族掌權勢力,惟獨臧氏一族」。臧榮因而譽稱:「臧姓的祖先臧僖伯與臧哀伯就這樣以諫臣的身分、以士大夫世族的形象,開始了我國臧姓的歷史」。其言顯與陳韻與洪一平的觀點一致,即臧姓始自臧僖伯並繼之臧哀伯,其後輩如臧文仲等持續受到歷代魯國國君恩寵。

臧榮又說,前引「傳家追言」四字出自唐朝孔穎達《左傳正義》,指在僖伯之前加上「臧」字乃因其曾受封子爵於「臧地」而後得姓。又因傳統上多以父祖字號為氏(如「臧」),其後代乃增寫「孫」字(如「臧孫」)以示為後輩,這是第四代臧文仲又名「臧孫辰」而第五代臧宣叔又名「臧孫許」之因。

臧榮因而認為,「臧姓正式成為新的姓氏,應以臧僖伯的孫子開始。…僖伯、哀伯全為『傳家追言』才追加臧字。這個『僖伯之孫』應為哀伯之子伯氏瓶,又名臧孫瓶。…他的兒子臧文仲,史載文字很豐富,從中可以看出是春秋時期魯國十分傑出的政治家。因此一般史家和臧氏後人,都把他作為臧姓的正式創始的祖先。一本名為『魯國史』的作者說:『大概從文仲開始,公子彄的後人才開始以臧為氏,臧氏家族逐漸興盛於魯,長期活躍於魯國的軍政界,成為魯世家中享世祿最久的一個家族』」;由此應可推知臧姓的成氏始末源頭。

實則先秦時期的「姓」為族號,源自母系社會用來區別婚姻之用,同姓間不能通婚。「氏」來自封地用來區別貴賤,而僅有貴族有「氏」,平民有名無氏。

由上引相關歷史文獻可簡單歸納如下:

—臧姓始自魯國,與國君同源為姬姓;

—臧僖伯(公子彄)為臧姓始祖,但臧姓正式成「氏」起自第三代伯氏瓶或第四代臧文仲,前者因早逝而無史載,後者可能性較高;

—「臧氏」源自公子彄(僖伯)受封於「臧地」為子爵而有字號為「子臧」。後代依照古禮,多年後在其諡號之前加上「臧」字並增寫「孫」以示自己為其後輩,至第五、六代後方才簡化為單姓「臧」,但「臧孫」與「臧」為同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