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老三重 尋訪先民遺跡

中國時報【唐嘉邦╱北縣報導】 菜寮、同安厝、後竹圍...三重市至今仍隨處可見這類傳承已久的舊地名,這些充滿人文情懷的名稱,比起制式的忠孝、信義等路名、地名,要顯得親切許多,三重市公所為此出版《三重舊地名探索》一書,帶領民眾走進三重埔的記憶時光,尋找地名的故事。 《三重舊地名探索》探討三重舊地名的形成與由來,並條列分析舊地名演進,附錄三重市各里沿革表、日治時期三重埔住所的番地與現代行政區域對照、三重歷代行政區演變簡表,以及三重舊地名探索座談會紀錄等。 作者蔡棟雄表示,在大台北地區各鄉鎮市中,三重埔的地理成形雖較慢,但晚期發展卻很快速,然而與其他地區一樣,三重也有相當多的舊地名沿用至今,即使是年輕一代也可以發現自家地籍謄本上,仍記載不少舊地名,而這些地名都見證了三重的歷史發展。 如今三重市的街道上,還可看到三張街、六張街、簡仔畬街、竹圍仔街等地名路牌、即使公車站牌也有菜寮、長泰等站牌名稱,舊地名到現在還深深印落入三重在地人的腦海,與民眾生活在一起。 比如說,「後埔街」和「竹圍仔街」,都是見證三重埔先民開墾的遺跡,「後埔」的原意是五穀王莊後方新開發的一片荒地;而三重舊地名多取「竹圍」,都是因為早年當地常淹水,為了防範水患,許多地方多種植束刺竹作為阻隔,且可兼防風之用。 另外,在現三重警分局、集美國小附近一帶,有一個流傳至今的地名「菜寮」,未來還會有以此為名的捷運站,這個名稱的起源,是因二百餘年前當地開墾時,因菜園甚多,農人在此置放農具或聚居,多在園中搭建草寮而得名。 而過去給人聚集特種行業印象的「豆干厝」,其實是過去有一名林姓同安人在此開墾,隨後同族人紛紛移墾建村於此,遂有「同安厝」的名稱,但後來因唸走了音,而成為「豆干厝」。 蔡棟雄說,現代三重地名有很多是根據舊地名而取的,舊地名在百年後仍與三重的環境息息相關,認識它們,會讓民眾對本地鄉土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