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韓國「做書的人」 發現獨立出版社生存之道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11日電)韓國出版產業作為內容產業的基礎,始終維繫滿滿的活力及創意,逗點文創近期推出「做書的人」一書,尋找韓國獨立出版社的生存之道。

包括逗點文創總編輯陳夏民,韓語教師、譯者陳雨汝及攝影工作者廖建華等3人組成採訪小組,探訪10家韓國獨立出版社。

陳夏民在書序中表示,因為被首爾書展美麗又強悍的策展能量擊中,尤其是獨立出版專區更是令人無法招架,「眼前的一切,無論是人或書都在閃閃發亮」,於是決定走進首爾出版人的辦公室,去看他們怎麼做事。

陳雨汝在本書「後記」中表示,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幾乎每一家出版社都會提到「因為想發聲、有想說的且一定要說出來的話而開了出版社」,她認為這正是獨立出版最珍貴的部分,尤其在韓國注重群體生活和集體利益的社會氣氛中,更顯得難能可貴。

陳雨汝也提到對各家出版社的鮮明印象,如「春日警鈴」總編輯李讀盧談到出版「我是金智恩」的過程,彷彿能扛起千斤萬擔,聊到麻辣香鍋又像個青春的大學生;專攻社會主義書籍的「第二提綱」總編輯張元,彈吉他、聽搖滾音樂;「概念誌」金才珍、金京熙夫婦跟員工在辦公室大合唱八三夭的「想見你」。

廖建華則提到拍照過程的特別發現,原本以為熟悉社群經營的出版者已有許多拍攝經驗,但許多人卻說這是第一次採訪過程有一半時間都在拍照;而長居幕後的出版人因為鮮少面對鏡頭,採訪團隊因此決定不如拿書遮全臉或半臉,緩解受訪者的拍攝焦慮,卻也意外讓他能更直視出版人的眼神。

特別的是,本書附錄「圖書定價制在韓國實行了7年,做書的人怎麼說…」,10家出版社都提出各自的觀察,「詩冊出版」發行人朴慧蘭認為,若沒有這個制度,大型出版社可能會以量制價,或沒有顧忌的做出破壞銷售秩序的事,小出版社就會很難存在;「6699press」發行人李宰榮認為,定價制的有無對小書店的影響大過小出版社,有了定價制後,地區書店變多了。

「一頁出版.山羊」發行人金泰雄則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定價有什麼正負面影響,不如思考不管在哪種制度下,出版社該用何種方式得到市場青睞,並根據情況來調整相應的策略。(編輯:黃世雅)1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