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生路上慘中風 醫籲增生產給付

產科醫師面臨「個案少、風險高、給付低」三重打擊,年輕人「看到怕」不願投入。示意圖為醫師為懷孕初期做陰道超音波。(本報資料照片)
產科醫師面臨「個案少、風險高、給付低」三重打擊,年輕人「看到怕」不願投入。示意圖為醫師為懷孕初期做陰道超音波。(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晚婚晚生、少子化加劇,加上國內高齡產婦比例漸增,併發症風險和接生難度都越高,婦產科醫學會表示,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全台最老,有老醫師冬天三更半夜趕著接生,卻在前往醫院的路上中風,年輕人「看到怕」不願投入,產科醫師面臨「個案少、風險高、給付低」三重打擊,恐怕只剩熱忱支撐。

婦產科醫學會統計,近年每年招考70名專科醫師,雖有近9成招收率,但進一步分流後,僅約2成會選產科,也就是一年僅新增10多名產科醫師。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表示,在台灣接生一名新生兒健保給付僅3萬元,中國大陸卻有6到10萬元,美國更高達30到100萬元,差距懸殊,對產科醫師來說,給付太低,就無人想投入。

振興醫院婦產部主任石光興說,一名產婦待產時間可能得花上24小時,當產婦到醫院待產,醫師就要做好私人行程臨時取消準備,「吃飯吃一半被叫回來,是做產科的基本犧牲」,親戚朋友早已司空見慣。

黃建霈指出,戰後嬰兒潮小孩生得多,婦產科專科考試,超過半數會選產科,如今少子化,加上接生時間無法預期,還發生過老醫生冬夜獲接生通知,「半夜三更趕著出門,孩子還沒接生到,自己卻中風」的不幸,生活品質低,導致年輕醫師看到這樣的狀況感到怯步。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富指出,國人平均生育年齡越來越晚,產婦疾病變多,生產風險增加,加上近年試管嬰兒人數增加,早產、高血壓等併發症風險也上升,醫療風險高。

另外,詹德富表示,接生雖納健保給付,但點數調整幅度不高,無法跟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尤其近年國人生育胎數少,自然產的「初產婦」因為第一次生產,產道較窄,不僅待產時間久,生產壓力也較高,醫師需要付出的心力較多,給付卻很低。近年仍有年輕人因為熱忱而投入,但建議應提高生產給付,給予誘因,才能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