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成本 壽險外匯風險竄新高

中華信評16日公布「2024年台灣壽險業信用趨勢」報告指出,「外匯風險」仍是壽險業主要的信用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華信評16日公布「2024年台灣壽險業信用趨勢」報告指出,「外匯風險」仍是壽險業主要的信用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匯率方向難預估,台美利差又居高不下,中華信評16日公布「2024年台灣壽險業信用趨勢」報告指出,「外匯風險」仍是壽險業主要的信用風險,因為避險成本仍偏高,壽險公司今年可能降低避險比率來控制成本,導致外匯風險比率走升到約12%~13%,創歷史新高。

台美利差大,造成換匯(CS)與無本金遠期外匯(NDF)等避險工具成本大幅攀升,2023年壽險在避險工具上花3,602億元,今年成本依舊居高不下,首季就達1,068億元,由於前四月新台幣匯率趨貶,壽險業紛紛降低避險比率,但近二日新台幣急速升值,已逼近32元,若如去年第四季新台幣從32.4元左右急升至30.73元,壽險業將可能出現大量匯兌損失。

中華信評分析,壽險並外匯波動準備金提存與使用率在2023年底已屆上限,並在新台幣略為升值期間準備金明顯沖減。即去年第三季不少壽險公司外匯準備金已達當年提存上限,可免逐月提存,省下提存成本,但第四季在新台幣急升時,又用掉1,242億元。今年壽險公司可能降低避險比率以控制避險成本,導致今年外匯風險比率走升至史上新高的12%~13%,中華信評強調,這部分已將外匯準備金抵銷效果考慮進去。

中華信評金融服務評等部首席分析師謝雅媖說明,去年壽險新投資的高利率債券,尚未反映到獲利面,即遇上新台幣升值,避險成本和匯損影響損益,導致去年獲利衰退4%,2024年預期隨保費收入溫和回升,加上新增孳息會陸續反映到獲利,緩和居高不下的避險成本,預期今年壽險獲利可略為改善,但因實現資本利得機會較少,避險成本難下降,獲利成長亦受限。

報告並認為,壽險業在2026年接軌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前須增強法定資本,發債籌資金額攀升,從2022年的2,300億元左右增加至2023年約3,400億元,預期2024年~2025年還會續增至接近4,500億元,恐增加財務風險。

中華信評認為,在獲利波動下,不斷增加的籌資成本,壽險業償債能力將下降,自2022年接近60倍的EBIDTA對固定費用比,到2023年~2024年降至10倍左右,但仍遠高於4倍的監控指標。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