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入境旅遊 政府、業者 、民間都有份

▲台灣觀光要增加對外國人的吸引力,還需從增加社群內容、強化旅遊配套等著手。圖為觀光客常合影的台北101前LOVE裝置藝術。(圖/記者康仲誠攝)
▲台灣觀光要增加對外國人的吸引力,還需從增加社群內容、強化旅遊配套等著手。圖為觀光客常合影的台北101前LOVE裝置藝術。(圖/記者康仲誠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問10個台灣人,大概有9個跟你講日本好,那日本為什麽好?因為日本以觀光立國,那你知道台灣有觀光立國這件事情嗎?」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點出台日間的「觀光立國」差異,從成果不難看出台灣推廣觀光的基本功還不足。

陳家瑜解釋日本的「觀光立國」是為了因應少子化趨勢訂立的國家戰略,10年來日本從社會教育扎根,「教育」排外的日本人接受觀光客,「所以你可以看到人家推觀光那個彈性之大,力道之深,那個紮根才叫觀光立國。」學者感嘆。

談到台灣品牌形象「台灣可能比較尷尬一點」靜宜大學副教授黃正聰嘆一口氣,他解釋因為台灣的發展介於美日先進國家和淳樸的東南亞國家之間,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也就是「都沒有特別行」。究竟台灣該如何麻雀變鳳凰?

  1. 整合交通旅遊平台

其實從高鐵網站到台鐵網站,都能分別找到一日遊到多日遊的套裝行程,加上還有不同的客運業者經營的不同路線,如果身為語言不通的外國旅客,可能早就迷失在多個網站和行程間,因此數位整合資訊和系統已是勢在必行。靜宜大學副教授黃正聰透露,整合交通工具平台的層級至少要到交通部,不過主管機關也已經意識到整合的重要性。

▲「台灣好行」是由觀光署規劃營運的旅遊公車,為觀光客接駁旅遊景點,另有旅遊套裝行程產品。有學者提出應增加線路和行程,讓旅客能更深入台灣鄉鎮。(圖/台灣好行)
▲「台灣好行」是由觀光署規劃營運的旅遊公車,為觀光客接駁旅遊景點,另有旅遊套裝行程產品。有學者提出應增加線路和行程,讓旅客能更深入台灣鄉鎮。(圖/台灣好行)
  1. 強化各地旅遊配套

針對旅遊景點的交通接駁和套裝路線,觀光署說明目前交通接駁有台灣好行;交通場站接駁的套裝行程則是由台灣觀巴提供自由行旅客參加。黃正聰建議,台灣有300多個鄉鎮,地方的旅遊路線不該只有現行的93條。不過在地套裝旅遊經常面臨財源不足,最終難以維持的窘境,黃正聰提出縣市地方政府有責任規劃永續的財源機制,交由地方社團組織營運,完成觀光客在台旅遊的最後一哩路。

  1.  大量創造台灣外文內容

接待無數觀光客的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認為台灣觀光可以優先做的是「創造大量的外文內容」,他觀察YouTube等社群平台上,缺乏介紹台灣的外語內容,「我覺得那是第一步,很多人看到影片有興趣來之後,商業機制很快就會跟上」。沈方正舉例自己曾看到韓國YouTuber開箱台灣泡麵、零食、高粱酒,就成功讓台灣的便利商店成為觀光客的景點之一。

  1. 增加新南向國家推廣力道

從今年來台的觀光客數字中可發現,來自新南向國家的旅客佔了將近3成,比疫情前成長許多。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建議放寬台灣希望爭取旅客的簽證門檻,因此除了新南向國家,香港、陸客都可以是放寬對象。

靜宜大學副教授黃正聰則建議應該強化台灣在新南向國家推廣觀光的力道,包括增加觀光署駐地人力。從觀光署網站顯示,東南亞只有4個辦事處,光是吉隆坡一站就要負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和汶萊的觀光推廣,可想而知,推銷台灣的強度和工作量相當有限。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外界都期待由政府當領頭羊,其實忽略了民間動能帶來的效果。開發台灣第一個高端鐵道行程「鳴日號」的雄獅旅行社,總經理黃信川更強調業者的市場敏銳度和自發性,「你一直要由上往下,其實下面沒辦法承接,你做再大的建設都沒用」,他認為由下往上,看到市場需求後政府再做調整或投資,就可以精準的打造產業鍊。因此由下開發、包裝旅遊產品,由政府協助做全球品牌行銷,才是完整整合。

學者一致肯定,台灣的觀光跟十幾年前相比已經有長足進步,政策和方向也跟得上旅遊趨勢。不過國旅走向國際化,除了政府推動,業者積極創新,創造獨特商品外,台灣人也要玩得講究,發展內容,讓台灣觀光穩穩搭上疫後的復甦契機。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搶救台觀光1/疫後觀光沒回春 2023台灣旅遊復甦跟不上世界
搶救台觀光2/台灣觀光價值輸給貶值?國旅觀光問題出在這
搶救台觀光3/泛舟網紅小飛看台灣觀光 需先擴大戶外休閒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