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葉石濤由文友切入 熱情義氣「高雄文壇四公子」

監製林靖傑(右一)與導演許卉林(前右)在《文學台灣》編輯室訪問詩人陳坤崙(左一)。(茂樹電影提供)
監製林靖傑(右一)與導演許卉林(前右)在《文學台灣》編輯室訪問詩人陳坤崙(左一)。(茂樹電影提供)

拍人物紀錄片最重要的就是傳遞人物的精神,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中的傳主葉石濤雖然已去世14年,但透過監製林靖傑與導演許卉林訪談他週邊親近的朋友,尤其是同樣住在高雄的文友:評論家彭瑞金、詩人曾貴海、陳坤崙與鄭炯明,都提供許多珍貴的近身觀察。

葉石濤非常重要的作品《台灣文學史綱》除了在《文學界》連載完成,也由該刊出版。(翻攝自literature.nmtl.gov.tw)
葉石濤非常重要的作品《台灣文學史綱》除了在《文學界》連載完成,也由該刊出版。(翻攝自literature.nmtl.gov.tw)

 

監製林靖傑表示,葉石濤一生中最重要的寫作時間是定居高雄的後半生,同樣住高雄的彭瑞金、曾貴海、陳坤崙與鄭炯明雖然比葉石濤年紀小,但卻與他有深厚情誼。1982年他們與許振江、葉石濤等人一起創辦了《文學界》雜誌,後來葉石濤非常重要的作品《台灣文學史綱》除了在《文學界》連載完成,也由該刊出版。接著在1991年12月,這群文友又創辦《文學台灣》季刊,由鄭炯明擔任發行人,並以葉石濤為精神領袖。

紀錄片中,彭瑞金、曾貴海、陳坤崙與鄭炯明等人也分享他們與葉石濤的互動。陳坤崙透露,他從學生時期就很仰慕葉石濤、堪稱粉絲,還會在路上等當老師的葉石濤下課;鄭炯明受訪時談到,葉石濤寫《台灣文學史綱》時因台灣政治環境尚在戒嚴期間,以往白色恐怖的陰影,使寫作過程面臨許多痛苦掙扎;彭瑞金則常和文友與葉石濤到左營一家咖啡餐飲店聚會,有如文學界的據點。

林靖傑眼中,彭瑞金、曾貴海、陳坤崙與鄭炯明就像是「高雄文壇四公子」,不只喜愛文學,而且充滿熱情與義氣。為更深入了解這群文友,林靖傑與許卉林也閱讀許多4人的作品,以更完整地呈現他們與葉石濤之間的連結。林靖傑坦言,「拍攝人物紀錄片時,拍攝者與被攝者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彼此探索。開始時,雙方之間會有一個張力,可能有抗衡與拉扯,但要逐漸尋找交集與共識,如果相互信任與理解,紀錄片才有更深入的可能。」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詮釋葉石濤筆下「大地之母」卡關 裸舞迸發原始生命力
憑直覺轉譯文學作品 福至心靈「被天使打頭」不自知
兒子分享葉石濤生活日常 家中出現蝙蝠他的反應是這樣

今日娛樂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