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美艦人道救援

(圖/美軍)
(圖/美軍)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中央,為當今美中兩強於西太平洋權力競逐的海陸介面,兼具東西橋梁或衝突前沿的不同身分;同時也是聯繫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樞紐。而建構台海周邊的海空救援能量,不僅是基於台灣自身的需要,更是善盡國際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

不同於一般民用船隻或航空器,台灣周邊經常有美軍機艦在周邊區域巡弋活動,2015年更曾發生美軍F-18戰機出現空中機件故障,向台灣申請緊急迫降的紀錄。惟任何形式的台美軍事接觸,可以預期,都是北京所反對的。

尤其,近年台美關係全面升級,不論是美艦泊台或重返駐軍等話題,經常出現各種公共場域,更不時挑起北京敏感神經。而此次兵推想定,便針對航經台灣近海的美艦出現動力系統故障,僅能以單俥緩速行駛,加上氣候海象條件轉趨惡劣情況下,遂向台灣提出駛往高雄外海停泊暫時避風,以便安排後續施救作業。

此情況必然引起北京高度關注,或認為這是變相的美艦泊台,觸及中方底線,甚至懷疑其動力故障的真實性,故將升高對台灣的政軍施壓。而對開展台美雙方更緊密軍事合作有所期待的國內民意,更對此次台美兩方的接觸事件,賦予高度的政治聯想或主觀解讀。但若從這次兵推美方代表的反應來看,不論是對岸或台灣方面的上述認知或期待,顯然都不是美方所樂見。

從台方立場來看,對於美方提出的相關請求,我方必然了解此事對當下空前脆弱的兩岸關係具高度敏感性,甚至可能引來對岸包含軍事威嚇在內的進一步施壓。然而,不論是基於台美之間的長期友誼與道義,或是基於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或《國際海難救助公約》等國際法所明示列舉之相關國際責任,加上此事件性質與「駐軍」畢竟完全不同,故想定推演時,即使考慮到台灣可能面對來自對岸升高政軍壓力,卻仍不宜推辭及時提供美艦所需之必要人道援助。

從美方立場觀察,顯然美方在處理此狀況時,主要考量集中在如何維護美艦資產與船上人員的安全,以及如何在氣候海象轉趨惡化的情況下就近取得「避風港」,以待修復,並不希望台北或是北京出現誤判,從而使情況複雜化。因此,美方代表不僅反對台灣朝野或媒體將此事件進行任何的政治性操作,同時也反對北京對此狀況採取過度乃至不必要的反應,從而危及美艦與船員安全,或因此升高區域緊張情勢。

「斷交、廢約、撤軍」,雖為當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前提,但就此想定而言,其性質顯然難與所謂「駐軍」混為一談,或能與上世紀《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時期美方派遣大規模「美軍顧問團」進駐,乃至將可掛載戰術核彈的屠牛式巡弋飛彈與F-4戰機部署台灣相提並論。

儘管如此,對於此想定狀況的處理,除可能牽動台海穩定,亦涉及台美高層互信與美艦人員安全,雙方政府除宜保持密切聯繫外,我方政府或亦須設法統合內部,建立以人道救援但不升高兩岸對抗的指導原則。(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