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大陸民企投資

民營企業的投資預期轉弱是中國經濟預期轉弱最為主要的方面,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民營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儘管占全國的比重從2013年的57.9%到2020年為55.7%,變化幅度非常小,但是其增長速度則從2013年20.1%下降到2020年下降的1.0%,下降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和2021年兩年年平均不到4%,2022年上半年為3.5%。這意味著民營企業對未來中國經濟的信心不足,沒有意願增加資產投資。

民營企業為何對未來中國經濟信心不足?儘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對民營經濟認知上的偏差則是最為重要的方面。最近國家資產管理委員會發布兩個公告,竟然有500多家民營企業假冒央企或國企,出現了500多家假央企。這實在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及非常諷刺的現象。

為何這樣多的民營企業要假冒央行或國有企業來經營呢?40多年來中國經濟奇跡歷史證明的,中央、國務院反覆強調,民企在國民經濟中有著不可估量的「56789貢獻」,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在現實中,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比所估計的「56789貢獻」要大得多。從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每年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來來看,在2010年,上榜的民營企業數量為175家,約占1/3,而在2021年的榜單上,數量已達249家,占比達50%。在企業的經營業績上,民營企業人均營業收入、人均利潤、負資產利率分別是國企整體的1.24倍、1.51倍、2.68倍,民營企業經營效率遠高於國有企業。

中國民營經濟的重要性並非「56789貢獻」可概括的,無論是從經營業績來看,還是從技術創新來看,民營經濟不僅成了中國經濟的主導力量,而且也正引導數位經濟的發展。如果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不是以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式讓民營經濟這股主導力量得以充分的發揮,而是對民營經濟採取所有制歧視,那麼必然會改變民營企業的行為方式,改變民營企業的市場預期。500多家假央行的出現,就是這種所有制歧視的一種反應。

可以說,近幾年來,儘管「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原則在中央文件中一直在強調,但在具體的經濟政策上、資源配置上、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治理上,處處體現為「國進民退」態勢。

政府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改革初期國有制為主、民營企業為輔的認知觀念上,認為民營企業能夠做的,國有企業可做得更好,特別是從十幾年前提出「新國企」概念開始,就認為只要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同樣會是高效的。對於這個問題,在30年前中國理論界就有清楚明確的結論。只要站在人的本性這個基點來分析,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或企業治理機制)是根本無法比擬的。兩者經營業績當然是軒輊相異。

如果政府不能從所有制的認知誤判入手,用公平公正的經濟政策堅決消除假央企的現象,民營企業的預期轉弱並不容易調整。而民營企業的預期轉弱,既是一個短期問題,也是一個中長期問題;既影響居民的就業與消費,也影響整個經濟的穩增長。這是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不容易化解的困局。(作者為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