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中國利用航運達到情報收集與監控目的 《外交政策》:美國能靠3招反制

過去30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試圖進入亞洲及全球的公海、戰略航道、外國港口並獲得影響力,中國在全球擁有、共同擁有或經營約96個外國港口。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中國的海上行動同時也是中國政府的情報收集前哨站,北京利用航運達到監控目的。

世界貿易的90%透過海運將成品、零件、商品運往全球市場,但海上貿易不僅至關重要,而且還很脆弱,容易受到流行病、塞港、大型船舶卡在運河的影響。雖然自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時代以來,戰時海上禁運一直是衝突的主要內容,但現在的戰爭不需要利用船隊阻止必需品到達目的地,對手可以透過資訊的武器化來癱瘓航運。

中國在全球擁有、共同擁有或經營約96個外國港口,而中國以外的全球75個主要貨櫃港口中,中國擁有幾乎一半港口的部分所有權或經營權,而中國超過一半的海外海上資產位於跨越印度洋(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Port of Hambantota)、紅海(吉布地港,Port of Djibouti)、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地中海(以色列海法港、希臘皮雷埃夫斯港)及其他水域的主要航道上。從小型設施到具有充分營運控制,這種海上存在為中國的資訊收集及其他戰略活動舖平道路。中國也擁有龐大的商業船隊,包括貨櫃船、油輪、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煤炭及糧食散裝船,航運能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眾所周知,中國在海外的航運活動同時也是大規模收集資料與情報及監視的前哨站,全球許多港口都使用中國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資訊平台(LOGINK),追蹤廣泛的貿易資訊、市場資訊、海事資訊,包括船舶及貨物狀態、海關資訊、帳單及支付數據、地理位置數據、價格資訊、監管文件、許可證及執照、乘客名單、貿易資訊、預訂資料。

<cite>2023年8月6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邊準備出口的貨櫃。(美聯社)</cite>
2023年8月6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邊準備出口的貨櫃。(美聯社)

此外,中國海軍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還受益於可進入全球的中國國營港口網絡。中國只在吉布地經營外國海軍基地,但中國的商業港口固定讓中國軍艦停靠,並且可在任何衝突中充當關鍵的補給點或維修設施。為此,中國越來越追求海上基礎設施及其他領域的軍民互通性。

中國在海外協助建造名義上的民用港口都是為中國軍艦的潛在使用而設計,此外,中國法律規定所有民有資產及業務在發生衝突時必須向中國軍隊提供支援。目前,中國企業投資的港口中,約3分之1已有中國海軍艦艇停泊。

《外交政策》認為,雖然外資擁有或控制港口及物流業務並不是固有的危險,例如荷蘭、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公司擁有並經營數十個海外港口,但中國的海上行動有2個額外的問題。首先,中國在世界各地的關鍵港口採用大規模且鮮為人知的資訊收集基礎設施。其次,中國法律要求所有在海外經營的中國公司都必須收集有關外國實體的情報並向中國政府報告​​。

<cite>2022年5月3日,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在西太平洋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美聯社)</cite>
2022年5月3日,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在西太平洋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美聯社)

《外交政策》指出,問題的核心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斷收緊政策,要求所有商業活動都服務於國家利益,中國的港口、航運公司、物流公司依法必須為中國共產黨收集資訊,而中國法律阻止船舶位置訊號等航運數據流向其他國家。

中國有系統的資訊收集活動有助於中國精確找出西方貿易及供應鏈的關鍵弱點,並追蹤軍事物資、設備、零件的運輸。《外交政策》認為,鑑於中國對西方日益敵對的經濟態度及地緣政治態度,充分了解及減輕中國基礎設施所有權的風險至關重要,這必須從確切了解中國知道的內容開始,包括中國可以獲得哪些數據流,收集哪些資訊,哪些情報收集與中國港口營運相關。

在和平時期,中國對貿易資訊及港口基礎設施的控制提供了巨大的商業優勢。然而,鑑於中國有意將所有民用資產視為強大軍事力量的延伸,戰時這種控制的後果可能帶來災難。由於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海運貨物都經過或靠近中國的基礎設施,中國可以輕鬆利用獲取的資訊,選擇性地扣押藥品等關鍵貨物,或者轉移或延誤軍事零件,或者將重要物資存放起來,而不需要海軍部署。

《外交政策》指出,如果中國的海洋戰略成功,可能會讓中國有能力選擇性地扼殺國際經濟,其手段不是透過奪取港口或封鎖蘇伊士運河,而是透過控制基礎設施及資訊。美國及其盟國應採取有意義的行動來反擊,如果西方繼續保持被動,這可能會讓中國有效地擾亂或扭曲進出世界任何國家的海上流通。

《外交政策》認為,美國應該先對穿越中國經營的港口或附近脆弱咽喉點的關鍵供應鏈依賴性做徹底的風險評估,包括農產品供應、醫療原料、軍事硬體、其他產品。美國隨後應制定緩解策略,保護美國的商業利益及軍事利益,這包括與盟友合作,確保中國不會利用對海上物流系統的控制來操縱、破壞或武器化航運資訊及貿易數據。

最重要的是,美國政府必須認知到全球港口及航運業存在重大安全風險,同時削弱中國利用物流網絡進行間諜活動及其他目的之努力。《外交政策》提出3個具體步驟來改善美國及全球的海上安全。首先,白宮應協調詳細檢視中國對港口及相關貿易基礎設施的多層次影響,並制定反制策略,包括了解中國所有權及與受制裁實體的關係,檢查中國製造的物流技術,篩選與安全相關的貿易數據及運輸數據,評估5G網絡,檢查網路風險,評估與軍民兩用基礎設施相關的風險,調查與關鍵基礎設施有關的非法行為者及實體。

其次,美國政府必須在關鍵供應鏈與民營部門建立更多且更深入的夥伴關係,舉例來說,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授權經濟營運商計畫為同意採用美國規定的組織提供優惠待遇,讓供應鏈免受恐怖分子及其他安全威脅。這些計畫可以擴大,聯合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與願意向美國提供全面貿易數據以換取邊境加速處理的民營部門公司,這可以更深入了解供應鏈弱點,並協助辨認對手採取的可疑活動。

第三,美國國會應考慮採取新措施,制裁或移除安裝在美國港口的關鍵中國技術產品,並且應該鼓勵盟友也這樣做。美國現行法律不允許美國政府幫助美國港口讓中國華為5G網路或其他可疑技術退役,一種可能的方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經濟誘因及夥伴關係,實現港口基礎設施現代化,換取中國間諜軟體退役。為了幫助主要盟友及合作夥伴,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可資助港口基礎設施的評估及現代化。

《外交政策》指出,隨著全球對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的熱情減弱,包括義大利政府宣布打算退出一帶一路,以美國為首,加強及保護全球核心海上基礎設施投資的時機已經成熟。這不是說美國應該放棄與中國海上貿易的經濟利益,但美國必須了解並因應中國試圖主導海運及物流而產生的新興風險,並且必須採取保護措施。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