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行動支付市場 吹起異業結盟風

工商時報【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余明興】 根據資策會MIC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調查分析報告指出,目前有13.7%消費者採用行動支付,相較於2016年只有4.8%的消費者使用,顯示行動支付雖然還不是主流支付工具,但有成長潛力。 另外,國際品牌如蘋果、三星、Google在2017年先後於國內推出自家行動支付方案,通訊軟體業者LINE也與國內金融、電子票證業者合作,其他國內業者如銀行業、支付業、電子票證業、電商業、遊戲業等,相繼推出自有行動支付方案。 以LINE來說,繼2017年底宣布投資一卡通後,日前公布2018年在台發展策略,其中與行動支付相關就包括將推出LINE MOBILE電信服務,並宣布成立LINE Financial Corporation,計畫在國內取得金融執照,並與國內銀行業者合作,提供風險低、金額小的保險理財商品,第三季LINE Pay將和一卡通合作推出新的支付服務,跨足電子支付、電子票證;2018年3月與穿戴裝置業者Garmin合作,發表能夠結合行動支付與電子票證的穿戴式裝置。相關業者在行動支付快速發展的趨勢下紛紛加入,消費者的選擇更多,可預期競爭會愈來愈激烈。 就目前台灣市場來說,沒有任何一個行動支付方案吸引超過半數的消費者使用,同類型業者提供的方案數量眾多且功能相似、同質性高,也不乏國際知名手機品牌先後投入行動支付市場,都形成台灣業者推展行動支付業務時的障礙,而隨著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比例逐漸提升,即便國內業者皆摩拳擦掌搶食這塊大餅,可是業者能否從中獲利,才是長期經營的挑戰。 MIC建議,台灣業者拓展行動支付市場時,可運用異業的優勢互補合作,再進行系統整合、作業流程、內部規範與利潤分享等,是產業合作結盟的關鍵成功因素,而國內行動支付生態系中,最大的缺憾是缺少手機品牌與通訊軟體業者,這兩類業者藉由用戶數與品牌忠誠優勢,將成為國內行動支付業者的主要競爭挑戰。 以通訊軟體業者WhatsApp為例,WhatsApp在印度擁有超過2億用戶,挾著龐大的用戶基礎成為同業競爭威脅,未來增加更多行動支付服務功能後,將結合印度政府打造的行動支付系統,有統一的支付介面,此種發展模式,與中國的微信類似,先架構平台、而後發展行動支付,更有綜效。 國內行動支付業者異業合作與日俱增,勢必影響各類型業者市場布局,以支付業者為例,將朝向與超商、零售業者合作,拓展更多通路,提供回饋吸引消費者的方式搶占市場;電子票證業者因金融法規限制,則會傾向於與銀行合作,又如日前悠遊卡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開通帳戶連結即提供自動加值的電子票證,藉此提供無信用卡的學生、年輕人,透過連結金融帳戶自動加值。 國內行動支付服務的應用場域已逐漸成形,銀行、支付業者、電子票證、零售業者、電商、電信業者、遊戲業者等,由原先的嘗試摸索階段,走向結合線上與實體商家等,業者以自身優勢衡量適合的切入點的同時,也藉由互補結盟擴大目標市場,可預見更多異業合作,其中通訊軟體與手機業者擁有廣大的用戶基礎,將會吸引其他業者與其合作。 綜上所述,行動支付產業的異業結盟、補足彼此缺口,將是行動支付業者的發展的方向,行動支付生態系複雜且業別廣泛,各端投入的業者數量眾多,且逐漸串聯個別勢力形成聯盟競爭,通訊軟體與電子票證業者合作以減少國內市場的缺口,國際用戶端業者仍保有龐大用戶數的優勢,對於不傾向自行經營品牌的國內業者可考量與其合作,縮短擴大用戶數所需的時間。 而依國際業者發展態勢,國內支付端業者目前也正擴大支付服務應用業別,如可由民生消費擴展至觀光、交通等行動支付應用場域等。隨著國際業者陸續進入國內市場,通訊軟體、穿戴裝置業者與電子票證業者合作,對於消費者而言,會選擇更有利自身的方案;對於商家零售業者來說,會以成本較低、有較多誘因的方案進入支付市場,行動支付業者會透過結盟彌補自身較弱的環節,如品牌、用戶規模等。整體而言,隨著通路布建日益完善,更多的支付方式可供選擇,不只有許多優惠折扣且具便利性,帶來更多使用者體驗,對於業者來說,未來將是行動支付的戰國時代。(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余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