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國文大作戰 支持新教案 培養閱讀力

當考題引領、期待更多元、全面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不再只靠死背,我們又給予「文學課」和教授文學的老師們多少時間?(本報資料照片)
當考題引領、期待更多元、全面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不再只靠死背,我們又給予「文學課」和教授文學的老師們多少時間?(本報資料照片)

不僅國文科考試,各大型考試的題目敘述都在增加,面對這樣的考試趨勢,潛在的問題是什麼?詩人、學者、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學科中心輔導教授須文蔚說:「中學國文課的時數一直減少,教師、學生和家長要能掌握有限的時間資源,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包括表達、思辨甚至專題研究的能力,這需要更多新的觀念與共識。」

大學學測國文科,時而出現改寫作家文章,卻連作家本人都答不出測驗題的情況,音樂評論家馬世芳就曾表示把自己的文章讀得都頭暈了,還是選不出「正確答案」;詩人吳晟在某次演講時也曾以自身為例,說考題連作者本人都答錯!除了考題設計可待斟酌,現象反映的另一個問題在於:當考題引領、期待更多元、全面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不再只靠死背,我們又給予「文學課」和教授文學的老師們多少時間?

須文蔚指出,《親子天下》2022全台閱讀力大調查中曾詢問:「實施108課綱之後,大型考試的題目會增加很多敘述的文字,一分考卷估計有5000到1萬字。請問您會不會擔心小孩考試時看不完或看不懂考卷?」結果有六成五的家長擔心孩子看不懂各科的考題。

在閱讀力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台灣的閱讀風氣如何?有多少人一年之內可能一本書都沒有讀過?「我們的教育是加法的教育,覺得性別很重要,人權很重要,環境教育很重要就會一直加一直加……」須文蔚表示,反觀其他國家的中學教育其實教的就是最基礎的閱讀、藝術、數學、自然科學、哲學等,但台灣的加法教育已然讓國文課在高中只剩一周4小時,六個學期的課卻只有五冊教材,「還有一學期要幹嘛?學生考完就不管了?」

過去的歷史課與國文課相輔相成,如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也讓國文老師的壓力迎面而來,「教蘇軾的文章,要先談宋代黨爭,更要先談北宋和南宋。」如何在已然不足的教學時間內細說從頭?須文蔚指出,愈是在閱讀被壓縮的時代,中學國文老師被賦予的責任就愈重,國文教的既是文學、文化,又是人生,既要顧學生的考試成績,又要為學子們的學習歷程檔案修潤,「為什麼常看到國文老師跳出來批課綱?」須文蔚分析,當閱讀力一直下降,大考命題生活化、複雜化成為趨勢,課程時間卻極為壓縮的情況下,國文老師的焦慮可見一斑。

「過去搶救國文可能讀30篇文章,如今至少要60篇。」須文蔚希望透過第一線的教學現場,提供給家長們一副望遠鏡,當教師、學生和家長需要掌握有限的時間資源,培養帶得走的能力,需要更多家長支持願意創意開發新教案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