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生命也要搶救自己從消防人力與制度談起

2024年5月26日,新竹消防局金山分隊兩名資深消防員在執行集合住宅消防勤務時,不幸殉職,其實進入火場搶救,消防人員儘管都有專業配備及奉行災害搶救的規範,但根據消防署資料,近10年殉職消防人數共33位,均為值勤火災、氣爆事件中殉職。2018年4月桃園敬鵬工業火警造成6名消防殉職後,迄今仍有10名消防殉職。

雖然中央到地方都重視到消防安全與健康的問題,但是仍有許多現實層面的挑戰與困境,主要在人力及建管法規的不足。

在人力部分,除了因應「大法官785號」釋憲,現行外勤消防人力明顯不足,各縣市政府預算也沒辦法一次性補足缺額,加上招生不足,導致現在投入第一線救災的能量很缺乏,即使增補人力,大部分是增補與退休人員持平,並沒有實質上的增補。

花蓮縣消防局第一大隊大隊長林武正指出,其實從過去到現在人力已增加,但比較困難的點是,在為了讓同仁有適當的休息改變的勤休制度,就會減少上班人數,發生災害初期只能用現有服勤人力去應對。雖目前在中央極力招生,但人數勉強僅能與退休人數持平。

投入消防工作26年的林武正指出,我剛進消防時是一周休1天再加2天外宿,一個月休8天但每天其實是24小時隨時待命工作,現在是勤2(天)休2(天),上級長官重視基層同仁的健康權,是劃時代的進步,讓同仁有更充足的休息以應對高張壓力的工作環境。

林武正補充,消防隊除了救火,還有救護工作,早期消防人員負責的救護只有給氧、包紮,現在多了許多廣度、深度的救護技術,包含中、高級救護訓練等。為了搶救生命,消防員增加的責任越來越多。

根據消防署資料,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各地方消防機關編制員額21948人,預算員額18335人,實際員額16990人,消防人口服務比,以實際員額平均為1:1378。然而,不僅各縣市消防人口服務比有城鄉差異,六都與偏鄉、市區與郊區之轄區幅員,也是需一併考慮。

郊區的消防人力,更是捉襟見肘。花蓮縣消防局第二大隊大隊長吳佳奇舉例,比較合理的救災現場,六都例如雙北、桃園是2車5人,加上救護車7個人,再加值班人員共8位。但是,以花蓮縣而言,能達到這樣的人數大概就只有市區花蓮分隊。郊區以光復分隊為例,只有3個消防人員與1位役男,如果今天沒有救護車出動,發生火災時用現有人力大概就是一人一車,3位消防員各自開著水箱車、水庫車、救護車,由1位役男值班,這樣的人力光是佈水線、找水源就人力不足。

吳佳奇表示,新的勤休制度讓消防員每天有4小時排外出,以光復分隊而言,我們就3個警消,1位同仁外出只剩下2個人力。中央都推動很好的制度來保障我們,但是在招生錄取人數不足之下,郊區的人力更不足。

為協助地方消防機關逐年補足消防人力,內政部訂定「充實消防人力推動計畫」,以5年增補3000人為目標,2019年至2023年實際增補3100人。然而,為落實消防人員的健康權及使消防與災害防救勤務運作的順暢,目前各縣市消防局仍缺額1千多位。消防署指出,消防人力採「教、考、用」、「考、訓、用」雙軌政策培育,人力推動計畫將持續推動至2028年,將持續請各地方消防局踴躍擴充編制及預算員額,消防署訓練中心也已擴增容訓量,期盼多管齊下,增加招生名額,儘速補充基層消防人力。

一位資深消防人員表示,火災現場瞬息萬變,任何火災都充滿著不可預測性,人力不足的部分除了影響到救災人員安全管制、分區指揮管制,另外還有無線電專人監聽等,我們只能自我再加強人員火場紀律及應變能力。

花蓮縣消防局長吳兆遠指出,因社會經濟發展蓬勃,建築類型逐漸朝向大型化、高樓化,且因應商業活動多元,致使場所使用類型日趨複雜,也衍生各種特殊災害類型,如超高樓救災、大型地下空間等,這些都是對於消防救災莫大的挑戰,而目前全國普遍消防人力不足,要以有限人力執行日趨複雜困難的救援工作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因此本局除持續增補人力外,更爭取經費採購先進裝備汰換及強化消防人員各種訓練,以因應各式類型救援任務。

善用科技,也能解決消防人力的問題。花蓮縣消防局第二大隊光復分隊小隊長呂智雄指出,早期同仁要做水源查詢,現在已有資訊建立,都可以去查自己的分隊或鄰近分隊的水源處,讓科技輔助救災與管理。

(撰文/陳誼謙,攝影/蔡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