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百年軒社文物 繡品暫時性加固技術值推廣

日治時期「北港集雅軒聞太師牛舌旗」於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進行暫時性加固作業。(圖/記者蘇榮泉翻攝,2017.08.17)
日治時期「北港集雅軒聞太師牛舌旗」於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進行暫時性加固作業。(圖/記者蘇榮泉翻攝,2017.08.17)

雲林縣北港百年藝陣集雅軒歷史悠久,藏有不少早期北管陣頭之繡品文物,但卻沒有充裕的經費來修復保存整批文物,亦沒有完善的典藏庫房來存放,多數日治至戰後時期的百年繡品文物,皆已破損脫落嚴重,急需立即進行「暫時性加固」處理,避免繡線和配件持續地鬆落遺失,盡可能保留住最多歷史訊息。繡品文物暫時性加固之成本費用,大約只有繡品文物修復費用的百分之一,是相當可行且值得推廣之技術。

北港集雅軒今年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除了進行一般古物「北港集雅軒繡製綵旗」修復調查研究之外,亦將軒社中尚無文化資產身分之早期繡品文物進行「暫時性加固」。在繡品保存維護上,「暫時性加固」概念在台灣尚未被提出和運用,因此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針對繡品文物材料和技術特性,研擬出一套繡品文物暫時性加固作業流程和規範,可以解決當前台灣宗教性繡品文物所遭遇的困境。


「北港集雅軒聞太師牛舌旗」暫時性加固完成後,繡旗上的資訊亦可清楚觀看研究。(圖/記者蘇榮泉翻攝,2017.08.17)

台灣宗教性繡品文物特色,大多為立體繡技法,運用棉花堆塑出立體造型,具有一定的重量,常見到立體繡周圍的基底布在垂掛時,因為重力向下拉扯而撕裂變形,而繡線、金屬蔥線和副料(金屬環、鏡片、綴珠、羽毛、皮毛等)磨損鬆脫或糾纏的情形亦相當嚴重,每次將繡品文物展開使用及摺疊收存時,必會一再造成繡品文物損傷脫落,繡品文物上所乘載的歷史資訊也不斷消失。

繡品文物暫時性加固技術主要是運用網紗來覆蓋繡品文物表面,以防止繡線、金屬蔥線和副料繼續磨損脫落,鬆脫的物件被包覆在網紗內,不會再掉落遺失。網紗亦能支撐住立體繡之重量,加強基底布之強度,以避免基底布繼續撕裂變形。


雙龍拜塔牛舌旗與弔旗加固後,更顯得完整。(圖/記者蘇榮泉翻攝,2017.08.17)


雙龍拜塔牛舌旗與弔旗加固後,更顯得完整。(圖/記者蘇榮泉翻攝,2017.08.17)

文物上網紗材料選用結構力較強之聚脂纖維六角形網紗,材質需柔軟輕薄有透明性,網紗覆蓋於繡品文物上,其透明性亦不影響後人觀看研究繡品文物上的資訊。暫時性加固採最小干預的方式,使用最細的聚酯纖維單股線,以大針疏縫技術將網紗固定於繡品文物上,日後隨時可以輕易將這些加固的網紗和縫線移除乾淨。

繡品文物暫時性加固技術的推廣目的,在於積極搶救這些收藏於台灣民間之繡品文物。由於民間寺廟軒社團體對文物保存概念尚未成熟,有些文物的文化資產價值尚未被研究調查前,因保存環境和方式不當,造成文物有難以挽救的損害。而寺廟軒社團體縱使有心想要修復這些繡品,卻常常因為昂貴的修復經費而無法負擔,文物劣化問題沒有獲得改善,繼續被擱置。

「暫時性加固」處理亦可與文化資產局現今推動的「文物普查」計畫配合,在文物普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有劣化情形嚴重之繡品文物,在完成專業文物攝影紀錄後,可立即進行繡品文物暫時性加固,將台灣珍貴的繡品文化資產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搶救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