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政治劉兆玄快手寫諜戰 《從台灣來》布局世界 緊湊懸疑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日前深陷文化總會風暴的前文總會長劉兆玄,卸下會長職務後恢復作家身分,推出最新小說《從台灣來》,以2014年俄羅斯舉辦的索契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場景,描寫一場台灣科技人才遭綁架、融合國際多角關係的驚人案件,飽含科學、諜戰、懸疑等元素,他自嘲:「寫小說比搞政治,容易被記得。」 《從台灣來》格局龐大,以台灣曾經研發出的「熔鹽反應爐」技術為引,描繪一位參與這項計畫的台灣科學家遭綁架,加拿大皇家騎警涉險救援,俄國、烏克蘭兩國介入調查,其中還交纏中東軍火商、庫德族人的利益與美國的掠奪。即使布局複雜,被譽為「快手」的他僅花7個月就完成本書,過去《王道劍》更是在15個月內寫完90萬字,而他對小說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好看。」 劉兆玄表示本書靈感其實源於他身邊一個槍法很準的年輕隨扈,「關於他們的養成、武器、專業要求等等,每每讓我感到迷人至極。」化學系出身的他,編織書中的核能相關科學情節也不是難題,雖然書中科學家發明出的反應爐材質是他虛構,但他自信:「如果真的發明出來,我寫的特性都是對的!」 他表示書中三位主角成長的歲月,正是台灣從農業、輕工業走向轉型換股的年代,經濟起飛、即將解嚴,人人樂觀進取,「因此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勇於創造未來的台灣人。」 但為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他把故事拉到世界的舞台,也把他對目前在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一帶不斷爭戰的庫德族人的同情寫入書中,而為了平反過去作品被朋友批評「對女性不夠瞭解」,不僅書中有了女英雄般的角色梁菊,「我還寫了一夜情!」 離開文化總會後,劉兆玄轉任他一手創立的「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他表示工作內容與文總並不相同,目前正結合學術資源,研擬一種類似GDP的「文化評比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