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幣競賽 不如改善育兒環境

自嬰兒呱呱墜地,坐月子、奶粉錢、尿布錢等都是開銷,1胎補助2萬乃至5萬元,杯水車薪。2023年全台新生兒13.5萬人再創新低,各縣市生育獎勵金愈發愈多,嬰兒卻愈生愈少,生育獎勵金的形式大過實質意義。

面對出生人口直直落,各縣市政府不斷提高補助額度,例如台南市政府原本第1胎發放6000元、第2胎1萬2000元,挨批是六都補助最少,2019年調整為第3胎後從1.2萬提升到3萬元,2020年再度調整第5胎從3萬提高到5萬元,2022年首胎調高至1萬元,2023年再加碼調整為第1、2胎都是2萬元。

台南市政府光去年生育獎勵金就發放逾1.9億餘元,但光靠撒錢補助能否催出生育率?南市府民政局統計,2023年出生人數計9351人,較前一年增加437人,生育率約提高5%。

南市府民政局直言,不樂見生育獎勵政策淪為撒幣競賽,演變成各縣市競相加碼,但不跟進也不行,況且南市除了加碼,也更致力於完善育兒環境、減輕父母照顧負擔等面向,設法提高生育率。

平心而論,提振生育率固然不能少了生育補助等經濟誘因,但育兒環境是否友善?如何兼顧工作與養育下一代?才是年輕人是否願意生養的關鍵。

各縣市政府官員都心知肚明,「沒有人會為了幾萬元補助就生一個孩子」,然而,福利政策一旦加碼就不容回頭,即有民代私下表示,不支持加碼再加碼,一再加碼,出生率增加了多少?徒勞也傷財。

搶救生育率有沒有萬靈丹?數據會說話,台灣發放生育獎勵金行之有年,惟多年來,生育率卻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低,年年花大把納稅人的錢,卻無法有效解決生育率低迷,是時候全面檢視整體生育政策,把錢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