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震後心靈裂縫

花蓮發生超過7級的大地震,全台搖撼有感,並且餘震不斷,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類的渺小。地震造成的實質傷害當然免不了,但更重要的是地震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大家一定要互相安慰和支持。

當強烈地震來襲時,初始的震動和破壞只是漫長而艱難的復原之路的開端。在災後,一連串的餘震可能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不斷構成威脅,加劇了大家的心理創傷。

餘震本質上是在主要地震事件後發生的較小規模地震,是由於地球板塊持續調整和定位所致。雖然通常強度不及初始地震,但這些餘震仍可能造成重大破壞,尤其是對已受損建築物,並可能引發進一步的恐慌。

餘震的無法預測性,可能成為人們巨大的壓力和焦慮來源。對於另一場可能造成毀滅性的震動隨時可能來臨的持續恐懼,可能會使人難以恢復正常活動或感到安全,即使身在自己家中。

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性可能會給人民帶來沉重的心理和情緒創傷,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地震倖存者常見的反應,尤其是那些經歷過嚴重創傷的人,例如失去親人或住所被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可能包括回憶恍惚、做惡夢、過度警惕和持續的高度焦慮狀態。這些心理影響可能因持續的餘震而加劇,餘震可能會觸發對初始創傷事件的記憶,並加深恐懼和痛苦的惡性循環。

兒童尤其容易受到餘震的心理影響,他們正在發展中的心智可能難以理解災難的嚴重程度,而持續的震動可能會加強他們對不安全和不確定性的感受。因此父母和照顧者必須提供情緒支持、安慰和適合年齡的解釋,以幫助孩子們應對長期的壓力。

面對這些挑戰,建議政府和救援組織不僅要優先處理實體重建,同時也必須關注老百姓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具體而言,可提供諮詢服務、支援小組和創傷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個人度過難關,培養應對持續餘震壓力的因應機制。

社區復原力和社會支持網路在災後復原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營造團結一致和集體力量的氛圍,倖存者可以從彼此身上獲得力量,在共同經歷中找到安慰。鼓勵開放溝通、推廣傳統和文化習俗,並培養希望,有助於減輕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

在這種艱難境遇下,大家經歷恐懼、焦慮、憤怒和悲傷等各種情緒是自然的,應該彼此互相體諒。政府也可以在學校、社區等場所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教育大眾認識創傷壓力、壓力紓解方法等,協助災民學習情緒管理,以正面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守護心理健康,攜手共度難關。(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