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水庫優養化 環保署推天然過濾法

石門水庫截至6日上午8時的水位為242.97公尺,蓄水率約91.35%,已控留約1900萬立方公尺防洪空間,因應利奇馬可能增強帶來豐沛雨量。(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提供)
石門水庫截至6日上午8時的水位為242.97公尺,蓄水率約91.35%,已控留約1900萬立方公尺防洪空間,因應利奇馬可能增強帶來豐沛雨量。(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提供)


為了改善水庫優養化的情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24日)表示,他們引進日本的多層複合濾料水質淨化系統,並改用台灣現地天然材料組成過濾網絡,有效吸附河川裡的磷物質,目前高雄阿公店水庫跟桃園龍潭大池都在興建當中。#請聽蕭照平採訪報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日前對全國水庫進行水質監測,不少水庫都有優養化情況,而水庫優養化的關鍵在於「磷」的濃度,因為一旦濃度變高,藻類就會大量生長,使水質變差。

現行分解「磷」的做法主要是電解或是加藥,但水庫上游多是人煙罕至,不可能輕易將裝備運到山上處理。為了解決這項問題,環保署24日表示,他們引進在日本行之多年的多層複合濾料水質淨化系統(MSL,Multi-soil Layering),運用稻稈、稻穀、木炭、鐵粒、沙粒等天然材質搭配組合,有效過濾「磷」物質。裝置研發者、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學系教授何嘉浚說:『(原音)這些水經過廢石、土工包的去除,就可以把氨、氮、磷就可以去除掉,下面會有個出水口排出來,這水可以再利用,像日本就是拿來灌溉。』

何嘉浚表示,這套天然過濾系統不僅維護成本低還可使用20年,且吸附材料飽和後,還可以做為肥料使用。他說:『(原音)一個設施做好可以20年不用換材料,大家會講說,那20年後怎麼辦呢。這都是寶,因為這些天然材料吸飽了氨氮磷,這些都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劑。』

除了引進新興現地處理技術外,環保署也與政府相關單位共同推動汙染防治、提高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宣導合理化施肥等工作,希望藉此改善水庫水質。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