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不能只靠熱情 但熱情卻是必要

作者:管中祥

圖為2014年318反服貿學運(資料照片:中央社)
圖為2014年318反服貿學運(資料照片:中央社)

由於邀集了多位高中公民及歷史老師出版了「教室外的公民課:從思辨、對話到公民行動的啟蒙」,裡頭提到校園民主、公共參與等議題,因此,經常會被問到:雖然我們覺得中學生要關心社會,但現在的學生運動太過激進,而且學生涉世未深,也不成熟,鼓勵他們參加公民運動,是好事嗎?

這樣的問題,其實並不新鮮,恐怕已是百年的老問題了。

孫文等人參與革命,其實年紀都不大,也有不少是在學學生,相信當時會有不少人覺得這群毛頭小子玩那麼大,中國會不會就此完蛋?二十多年前,野百合運動的主體是一群學生,也有不少人質疑,年輕人好好讀書就好,為什麼要占領中正紀念堂?要占領火車站?年輕人有熱情、關心社會很好,但不要被政黨利用了。但,當初的參與者,如今有不少人已成為各行各業的中間份子,而,台灣依舊向前邁進。

我們常常抱怨年輕人對社會太過冷漠,然而,當他們起身關心社會,卻又覺得他無腦又激進;但如果,這些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成長過程都只顧著自己的前途與飯碗,對於社區小事或國家大事無動於衷,沒有任何的關心與行動,那麼,這個國家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

或許,「大人」心中未必真的以為年輕人太過衝動,或者,覺得他們只是個屁孩,沒有任何的判斷能力;相反的,有些人是擔心自己穩定的生活秩序遭到破壞,或者年輕人被「點油作記號」,未來前途黯淡。如果是後者,在民主社會大可不必擔心,如果有,大概有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被「盯上」,但若是前者,就未必要反對,反而可以試著積極面對。

社會變動未必是壞事,因為穩定的死水反容易發臭,也看不見水面下潛藏的種種問題,社會要進步,得面對任何可能的變動,才有往前的可能。面對異見,甚至是不成熟的觀點或行動,我們未必只是重砲轟擊,或者掩耳不聽,除了可以試著理解與對話,還可以試著一起解決問題,畢竟大家都是共同存在於社會一份子,任何人的任何行動都可能相互影響,彼此牽連。

有熱血、有關懷,才會有動力,這往往也是年輕人願不願意走出舒適圈,認識社會,進而改變社會的第一步,雖然有時會錯誤百出,或傷痕累累,但終究是學習自我主張,自己負責的開始。

不過,政治的轉變往往需要時間,社會也不是說變就變,真要改變社會恐怕需要長久之計,也是長遠的歷程,不能只有衝動與熱血,還需要知識與論述,甚至是更多的社會接觸與社會調查。即使行動的初始是只是單純的情緒與熱血,但到了現場也要逐步冷靜,理性地了解問題的真正關鍵,否則情感式的參與不會無法讓運動持久,也可能讓淪為成就英雄的小兵,而失去了主體。

參與社會運動未必真能因此改變社會,但至少是關心社會、理解社會,改變社會的開始,更重要的,我們可以透過社會運動了解不同群體的差異,學習成為一個自主、負責的主體,而非只是個別人叫往東而不敢往西的跟隨者。

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