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媒共生讓新聞頻道淪動員工具」 NCC卸任委員林麗雲曝規管困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4日下午舉辦「媒體會客室」活動,邀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卸任委員林麗雲、王維菁與談,並由同樣曾任NCC委員的媒觀基金會董事長洪貞玲主持。重返台大新聞所任教的林麗雲,於會中點出NCC的3大困境,及困中之困的新聞頻道規管4大問題;她感嘆,新聞頻道如今已淪為動員的工具,並失去公信力,不利於民主發展。
林麗雲24日下午於媒觀基金會以「NCC卸任委員的真實心聲:台灣媒體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為題舉辦的媒體會客室中指出,NCC之困有多個方面,經濟場域上,在1990年代去管制下,媒體形成盤根錯節的結構,進而使媒體成為影響政治時能夠動用的資源;而在政治場域,則以宣傳為導向的工具論思考傳播媒體,同時又對媒體缺乏政策思維。
林麗雲續指,NCC定位不清、問責不明同樣是一大困境,外部關係方面,NCC雖稱為獨立機關,但委員由行政院提名、正副主委由行政院指定,主委還得參加行政院會,且行政院得免職委員,預算編列也受制於行政院;內部關係上,NCC採合議制多數決,但同時又有首長制的排案權、人事權及發言權,而在這樣的關係衝突下,也造成傳播政策與審理權責不明。
不僅如此,林麗雲直指,新聞頻道的規管是NCC的困中之困,國家介入電視新聞結構的理由,是具外部性盼NCC能夠守望監督,並讓民眾了解及參與公共事務,同時讓論辯的公共領域存在,也要避免市場失靈、供需失衡,而新聞頻道採執照職,也是因廣電政策為公共利益的依歸,執照持有者是對社會做出承諾,主管機關依權責審理執照持有者是否有履行承諾。
點出監管4困境 林麗雲:政媒共生是大問題
針對新聞頻道的監管困境,林麗雲說明,新聞頻道在去管制化密度高是問題之一,過往的行政院新聞局在2006年前都採消極態度,直到NCC成立後,2009年之後態度才轉為審慎;而新聞頻道相互分食廣告、授權金也是一大問題,無論是有線電視、無線電視近年整體廣告量都呈負成長,有限的授權金則讓部分位於黃金區位的新聞台,才能從系統商拿到授權金,新進者反需另付上架費。
林麗雲進一步指出,業者獲利不足,導致生產投資低落也是問題,由於新聞頻道目標都是同樣的市場,產製近乎相同的產品,多元性就有限;而政媒共生與增生更是一大問題,新聞頻道為維持營利,大舉置入性行銷與業配、依靠政府補貼,頻道所有者還把新聞媒體當政治資產,發揮政治影響力,介入政治。
對於政媒共生與增生問題,林麗雲提初3種類型,包括台商買台媒、新聞頻道主進軍土地開發、房產大亨購買入股新聞頻道;而NCC在相關案件上並無法源依據審查股權變更,先前「媒體多元維護與壟斷防制法」草案也被退回NCC。有關頻道集團的政商關係,她舉例,像《三立》集團就擁有2個新聞頻道,同時持有《民視》股份,《東森》、《TVBS》同樣有2台且持有者在中國有投資。
林麗雲表示,在經濟場域與政治場域界線模糊下,NCC似乎反受管制俘擄,這樣的結果,就造成新聞頻道成為動員工具,並失去公信力,進而不利於民主發展;究竟台灣的媒體公信力有多低?在46國排名中,台灣排在第42名,僅有2成7民眾相信觀看到的新聞,不到2成認為沒受不當政商影響,相對的,排在第1名的芬蘭,有7成民眾相信新聞,5成認為新聞沒受到不當政商影響。
回顧NCC委員任內建言 林麗雲再提修法
林麗雲也回顧自己在NCC的所作所為,包括在許多案件中的不同意見書,她曾多次建言應定期提出台灣電視新聞市場結構與多元性分析報告,檢討台灣電視新聞頻道數量與競爭結構的較適規模,維持可運作競爭的最適性;也建議檢討現行申設、評鑑、換照機制,研析公開透明的頻道申設評鑑換照及進退場機制,建立評鑑指標與公正評分,公開結果促進社會參與並達到社會共管。
林麗雲提到,自己也曾建言修法審理新聞頻道的股權交易,要求股權透明,且應強化新聞頻道的自律內控,新聞頻道與新聞部簽訂「編輯室公約」,並為勞權之一部,而自律委員會討論及參與政府標案也應公開上網。至於該訂定哪些法律?她則提出,包括平台法、OTT法、仲裁法及現行廣電三法修法等。
談及未來前瞻,林麗雲引述《雙城記》台詞說道,「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她期待公民社會再起,由公民社會引領時代前進,超越現有的政黨對立與政媒共生,研析傳播議題,溝通對話,建立共識,對政治與經濟場域施壓,深化民主;同時分析傳播生態變化,提出政策思維,並增加多元內容的補助,如將政府行銷的經費,轉作為公益新聞基金,支持優質新聞。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