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本質:從生存到權力/魯云湘

魯云湘

政治,究其本質,是人類社會在亂世求生的一種手段。它並非源於理想的公平、正義、秩序,而是根植於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充滿威脅與不確定的環境中,如何生存下去。隨著社會的發展,政治不斷演變,逐漸成為處理複雜社會問題、維持權力架構與解決暴力衝突的機制工具。

最初,政治的動機,無非是為了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當人類開始定居,逐漸形成群體、構成社會,面對的是如何填飽肚子。因為唯有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才有可能發展出其他的社會需求。因此,最早的社會治理形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分配資源作為基礎。「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吃飽,如何保證食物的穩定供應」這成了政治的初始形態。

隨著人口的增加,分配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不再僅是解決個體的需求,而是要考慮整個群體如何維持平衡。食物解決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衣、住、行等更高層次的需求。為讓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得到基本保障,政治必須進一步發展出更複雜的管理機制,涵蓋經濟、教育、醫療、居住等各個層面。

然而,當社會逐漸穩定下來,有限資源的現實便帶來新的挑戰。為了保護現有資源,防止外來勢力侵害,甚至在必要時進行擴張以獲取更多資源,武裝力量應運而生。這時的政治,不再僅是如何分配資源,而是如何保護和控制資源。武裝人員的出現,標誌著政治進入另一個階段:軍事與安全,這也成為政治的核心任務之一。

與此同時,當不同的社會群體相遇,無論是實力相當,亦或一方更為強大,如何和平共處、避免併吞消滅等問題,興起了外交事務談判。政治不再侷限於內部的資源分配與軍事防衛,還涉及到與外部勢力的互動。這一點,無論是古代城邦之間的關係,還是現代國際政治中的國家外交,都是一脈相承。

而當一個社會,發展到相對安逸穩定的階段,政治開始展現出更為複雜的核心層面:如何維持權力,讓民眾繼續為國家或領袖付出自己的一切價值。此時,政治已不是滿足人民的生存需求,而是轉向了如何掌控權力,甚至是如何運用各種手段,來維持既有的統治結構。

在這個過程中,權謀與手段逐漸變得陰暗。許多政權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不惜使用一些較為隱晦的方式,如打壓異己、削弱潛在的威脅、操縱輿論等。權力的競爭往往伴隨著血腥的鬥爭與複雜的政治博弈。例如,馬基維利在《君主論》中指出,領袖必須善於運用權謀,並在必要時放棄道德以維持權力。這種觀點雖然充滿現實主義的色彩,但也真實地反映出政治的運作。

因此,政敵之間的較量、政權的更迭與鞏固,無不反映著政治在權力維持與更替中的黑暗面。如何保持社會的穩定秩序,如何讓民眾相信並支持現有的體系,成為政治領袖的首要課題。

真正的政治,是不會將其理論化的。反觀,理論化的,不能被稱作政治。因為目的是讓大眾的思維被框架套牢,並作為基層將社會群體的事情管理好。所以說政治的本質,更接近於一場無止境的權力博弈與生存競爭。

政治的本質,其實就是從亂世中求生的一種手段。無論是早期的資源分配、武裝保護,還是後來的外交談判、權力競爭,政治的核心始終是如何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並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求生的本能驅動著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行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

政治,不是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反而是確保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同時在充滿變數的現實中持續運作。正如我們所見,政治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平衡生存與權力的歷程。所以,政治,它不僅僅是治理的藝術,更是一場無止境的競爭與權謀遊戲。(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