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追蹤系列/最弱勢行人!台灣每1.5天1長者送命 兒童行人死傷1年1242人

政策追蹤系列/最弱勢行人!台灣每1.5天1長者送命 兒童行人死傷1年1242人
政策追蹤系列/最弱勢行人!台灣每1.5天1長者送命 兒童行人死傷1年1242人

(記者杜大澂/台北報導)你能想像老人和兒童走在馬路上有多弱勢嗎?新北市一名老婦人月前行經路口班馬線,竟遇到10多輛汽機車硬闖,受到驚嚇的畫面曝光後,「行人地獄」的話題再度引發討論。據統計,去年有266位老人,行走時死於交通事故,相當於1天半就有1名長者送命。另個弱勢族群兒童行人,如果連同受傷人數一起統計的話,去年死傷也達1242人。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時,屆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也就是每5個人就有1人是長者,但老人步行的環境卻如此惡劣。根據道安資訊查詢網統計,2022年交通事故中,行人死亡人數有394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有271人;2023年行人死亡人數下降到380人,老人來到266人,換算比例,高齡行人占了近7成,等於每1.5天就有1名長者在行走時,死於交通事故。

兒童也是行人裡最弱勢的一群,南投縣有國小試辦學童舉旗過馬路,提醒駕駛人注意行人安全。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兒童也是行人裡最弱勢的一群,南投縣有國小試辦學童舉旗過馬路,提醒駕駛人注意行人安全。圖/南投縣政府提供

高齡行人死亡最多縣市 桃園、新北居前2名
如果以縣市排名來看,去年高齡行人死亡最多的縣市,雖然集中六都,但第一名不是台北市,而是桃園市,有34人死亡;其次是新北市的33人;台北市排第三,也有29人死於交通事故。

老人在路上的無助,從今年4月網傳一段怵目驚心的影片,就可以得知。畫面中,只見一名阿嬤步行經過新北市中和區連勝街,拄著雨傘想過馬路,豈料,10多輛汽機車不僅未禮讓,甚至加速呼嘯而過,阿嬤本來想走兩步,又被強行通過的車子嚇得退回路邊等待,直到一名好心騎士停下來,並揮手示意對向車子禮讓,阿嬤才終於平安且順利的走到對街。

除了長者之外,另一個弱勢族群則是兒童,根據統計,去年有3位不到12歲的幼齡行人死亡,其中包括去年5月8日遭休旅車撞死的台南3歲女童,如果連同受傷人數一起統計的話,兒童行人死傷高達1242人。這個可怕的數字,讓家長的心情忐忑不安。

新北一名阿嬤過馬路時,遇到10輛汽機車不停讓,讓她嚇得不知所措。翻攝WoWtchout - 地圖型行車影像分享平台
新北一名阿嬤過馬路時,遇到10輛汽機車不停讓,讓她嚇得不知所措。翻攝WoWtchout - 地圖型行車影像分享平台

新北推交通7大改善政策 桃園裝設行穿線減速平台

對於要如何保障行人安全,尤其是弱勢的老人及兒童?新北市表示,除了要求警方不定期展開交通大執法,近期也採取7大改善政策,包含遷移障礙物、設置行人庇護島、退縮圍牆、騎樓整平等作為,並從人口稠密的雙和區做起。另外在交通設施改善部分,在450處路口規畫設置行人專用時相或早開時相。

至於桃園市方面,繼去年推動「人本友善135」計畫,今年再升級為「人本友善168」計畫,增加100處行穿線改善、60處標線型人行道設置與改善及80處截角綠鋪規劃,針對學校、公家機關及醫療院所等人口密集處,目前也完成100處行人專用時相及600處早開時相。

為了提升無號誌化路口行人安全,市府交通局另外在桃園國中旁試辦裝設「行穿線減速平台」,利用平台設計及成型反光標線,強化行穿線可視性及辨識度,降低車速保障行人安全。

桃園市交通局在桃園國中旁試辦裝設「行穿線減速平台」,希望降低車速保護行人安全。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交通局在桃園國中旁試辦裝設「行穿線減速平台」,希望降低車速保護行人安全。桃園市政府提供

行人、汽機車族憂對立 「零死亡願景」恐淪口號

除了各縣市之外,行政院去年8月訂定短中長期「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宣示政府貫徹執行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決心,不僅希望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2030年前能降低30%,長期更要朝「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邁進。

但地狹人稠的台灣,汽車、機車和行人都在爭路權,甚至「行人優先路權」,也被稱「帝王條款」,造成行人和汽機車對立,要達到「零死亡願景」,並非容易的事。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劉成謙倒是認為,會被誤解為對立,其實很多來自於交通設計的不當,例如在路口,受限於視線和路燈,確實會發生汽機車駕駛沒有查覺行人通過的情形,此時政府應該拿出各種更有效的改善措施。

行政院長期目標是要推動「零死亡願景」,但行人和汽機車爭路權,也易引發對立。杜大澂攝
行政院長期目標是要推動「零死亡願景」,但行人和汽機車爭路權,也易引發對立。杜大澂攝

取締違規只是治標 專家:應探討真正原因
此外,行人安全的維護,雖然法律已明文規定,路口不停讓要罰,但沒有警察站崗,時不時就有汽機車強行通過;即便劃設了人行道,也仍有汽機車違停佔用,光靠執法開單,只是治標。馬里蘭大學教授張金琳在交通部演講時曾建議,台灣在處理交通事故時,都只處理結果,卻未探討真正原因,建議應該從社會文化、經濟結構下手,才能理解交通秩序的癥結。

交通部也宣導指出,行人在道路上是相對較弱勢的用路人,其通行安全應給予較高的保障與維護。只是,養成尊重弱勢的交通觀念,無法一蹴可幾;行人爭取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仍長路漫漫。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

政策追蹤系列/地獄污名難洗?台南3歲童遭撞滿一年 竹市、台中行人死亡不減反增

政策追蹤系列/直逼上市公司營收!去年詐騙財損88億超驚人 桃園詐騙案最少

政策追蹤系列/六都以外彰化人最好騙 老翁加LINE群組遭投資詐騙200萬

 

菱傳媒原始網址:政策追蹤系列/最弱勢行人!台灣每1.5天1長者送命 兒童行人死傷1年12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