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叫選民「團結」好像理所當然,但你想過為什麼嗎?

文:武成

爭議聲中,台灣今年通過了象徵進步立法的同婚專法,華航、長榮接連罷工,也讓勞工對抗資方,不再是絕對弱勢,從勞權、民法親屬篇修訂、食安等各層面的民眾自主意識抬頭,社會整體上而言,對於人性尊嚴和人權的探索更為主動且開放,這對於存在多認同、族群、以及方言的台灣來說,是公民社會愈加成熟的指標,儘管意識型態的對立依然尖銳,不過不同價值觀,基本上都有在言論市場對決的機會。

令人意外的是,2020年第七次的總統直選的競逐中,佔有九成以上政治職位的兩大黨,卻打著相同的算盤。藍綠皆然,不約而同教育支持者要「團結」,追求連任的執政黨,政績還沒盤點出來,就要支持者敵我分明;有意取而代之的在野黨,政策牛肉都還看不到,卻開始呼喊支持者手拉手「顧厝」。

諷刺的是,要團結在什麼價值,為什麼要團結在特定政黨或候選人之下,並沒有任何實質的思辨機會,政客利用煽動性的修辭以及恐懼行銷,謊稱有共同的敵人,就是要選民遺忘這個威脅他們根本利益問題。

台灣是多元的社會,但政黨總想要選民「團結」

任期制和定期改選是民主政治中,選民最強的監督「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藍綠兩黨無論在初選當中,或是初選底定後,都像個大媽似的,一再告誡支持者要不准分裂。團結(unity; consolidation)這個指涉一元、威權統合、排他、同質的字眼,竟成了兩黨最愛的宣傳「暗器」,他們背後盤算什麼,值得選民花點心思弄懂。

國民黨初選由韓國瑜勝出,落敗的郭台銘仍未放棄參選的可能性,被貼上了「團結」的最大威脅;初選過程中一再強調團結的總統蔡英文,選後得面對喜樂島組黨和陳水扁動員,或時代力量等「友軍」要瓜分「台派」的勢力,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還未清楚交代他的群眾路線,要如何與右傾的建制派綠營共生,就完成了所謂「整合」?柯文哲更被兩黨刻意營造成唯有依靠討厭藍綠,才能健在的仇恨、憤世型政治人物,打壓主體性。

選舉算計取代了路線辯論,現行制度下,反正盤越大,贏面越大,只要任何一項偏見動員發酵,挑動支持者情感「灌票」,當政黨逼近過半的門檻,就能取下敵人首級,贏者全拿。

看看日本國會選舉:還沒講清楚自己的立場,少叫別人來團結

普選會讓政治職位輪替,多數決下現任者必須無條件交出資源,而政治菁英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失去職位只能加入敵方,或等待下一次選舉,才有機會延續政治生命,由此可見,選舉過程熱熱鬧鬧,看似政黨謙卑的跪求選民投下「神聖的一票」,血淋淋的事實是,政黨和政治人物為了顧飯碗,和選民在極度資訊不對稱之下,所進行的一場「穩贏不輸」的博弈。

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改選總數一半共計124席參議員,除執政黨自民黨以及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外,還有日本維新會等四個政黨一同角逐,加上無黨籍人士以及未達政黨要件迷你政黨(統稱為「諸派」),總計有九個以上的政治勢力共同競逐,各黨從「年金、社會保障」、「消費稅、經濟政策」、「外交、安保」、「憲法」、「教育、育兒」、「核能」等不同政策分野,以及LGBT及女性天皇等議題,都有清楚的主張及說法,供選民直接查閱。

參議員由所屬政黨為區別,角逐席位,而進入國會後,兩位議員以上就會再形成「會派」,由單一政黨或不同政黨組織而成,無黨籍的議員也形成各自的會派。

規定上,委員會的職權及質詢時間多半按照「會派」為單位分派,但本質上就是政治意志的再重組,在野黨想聯合圍攻安倍,合縱連橫,隨即遭安倍反擊,他在黨魁辯論會上質疑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日本共產黨三黨國家觀不同、政治思想不同、背後支持的團體也不同,甚至還有競爭關係,是基於什麼前提能「團結」在一起?

選舉結果證明,能把各政策及立場都講的比較清楚的安倍及其所屬政黨,還是得到選民比較大的信任。

靠恐懼行銷形成的「團結」,才不是美德

政黨要講清楚治國方針和政策牛肉,把立場攤在陽光下,再去要求支持者團結,才是有意義的民主選舉,反觀藍綠從初選開始,就定調打擊分裂,進行負面論述,民進黨是以反賴清德分裂為主訴求,要求綠營團結,國民黨初選郭台銘提了0到6歲國家養的巨型社會福利藍圖,卻被要不要出走的話題,壓縮了政策辯論的空間。

政黨為了掠奪政治資源,躲避路線之爭,湊合一群貌合神離的人,並不是好的現象,遠見研究調查所公布「2019社會信任調查」顯示,民眾對總統的信任度勉強有五成,對民意代表及政府官員的信任多只有三成多,這樣的前提下,政黨竟「有臉」要求選民成為死忠派,共謀選票極大化,另一方面,政黨暗地裡每天上演「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的鬧劇,這種毫不避諱的虛偽性,是政黨徹頭徹尾愚弄授權給她的人。

2020總統大選不該是個以團結為口號的盲測,民選總統在台灣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人民對國家領導人應該有充分的選擇權,無論是三咖督或四咖督,甚至是N咖督,都是檢驗既得利益者最好的機會,有意參選的人,不用再服膺於政黨教條式宣傳,脫黨或獨立參選者不是背負敗選的十字架,應該是為自己理念及政策負責的第一步,更要鼓勵新人投入參選,唯有參政權充分伸張,選民才有完整的投票權。

藍綠所呼喊的團結,其實台灣民眾不是那麼在乎,當然,如果覺得票投下去,忍受四年實在太久,更應該大膽啟動憲改,導入內閣制,用內閣支持度作為人民監督的對等武器。

隨時讓政治人物「打包回家」,自然能提升政治人物素質,讓民選政治人物面臨丟掉飯碗的考驗,他們或許才懂得尊重選民的智慧。

延伸閱讀
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在藍綠夾殺下有多少議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