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典藏文物 古代兵器淬鍊純青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民國54年在外雙溪落成,中式宮殿的建築,藏有全世界最多的中華藝術寶藏。收藏品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幾乎涵蓋5千年的歷史,數量近70萬件,使國立故宮博物院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的美名。

院區1至3樓為展覽陳列空間,4樓為休憩茶座「三希堂」。常設展包括「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摶泥幻化—院藏陶瓷精華展」、「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等。當期展覽則有「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皇家建築圖檔文獻」、「愛硯成痴」特展等。收藏的文物珍寶,是舉世聞名的文化資產。

祀與戎特展 穿越歷史長河

其中,「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時空橫跨從新石器時期至魏晉南北朝,展出101組件兵器相關文物,引領遊客穿越長達3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以4個單元呈現。「開刃─有刃器的發展」將青銅兵器的源頭,追溯至新石器時期,著重磨製的玉石有刃器;「展現鋒芒」、「淬鍊純青」介紹「商至西周」、「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青銅兵器;「歷久彌堅」則展示秦漢時期鐵兵器逐步興起之時,對青銅兵器的繼承與發展。

此外,「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透過不同時期玉器展件,說明中華文化中獨有的「玉文化」。近8千年發展,玉雕具體展現華夏民族敬天法祖的宗教倫理,中世紀以後,形神兼備的寫實手法達於高峰,說明中華文化中重視格物致知的治學傳統。展場中,龍山時期的兩件玉圭,為文化部指定國寶,源自斧的造型,由於上頭有獸面紋、鷹鳥紋等紋樣,代表在當時龍山人心目中,具有神聖地位。

兵器數量與品質 體現政治權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青銅的延展性明顯優於石材,加上可短時間大量鑄造的生產模式,因而逐漸取代以往的石質兵器。商至西周時期是青銅兵器發展的奠定期,此時戈、矛、戟成為戰士們的基本配備,同時,軍事成敗攸關統治基礎,兵器的數量與品質,自然也成為政治權力的體現。青銅兵器融入玉石兵器的傳統,皆成為標誌擁有者身分等級的禮器。

「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展出兵器相關文物,帶領民眾感受其中故事。(記者劉佩倩攝)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民國54年在外雙溪落成,典藏全世界最多的中華藝術瑰寶。(取自臺北旅遊網)

民眾彷彿穿越時空,感受千年兵器文化演進史。(記者劉佩倩攝)

春秋戰國發展出的佩劍風氣仍延續至秦漢時代,貴族與官吏皆以佩劍彰顯身分。(記者劉佩倩攝)

長兵類的戈、矛、戟,是春秋戰國士兵的基本兵器組合。(記者劉佩倩攝)

選料、製作較為講究的玉石有刃器,僅少數人持有,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