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士拿乎》鼻煙壺特展 窺見清宮迷你時尚風潮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故宮博物院《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特展,即起擇定臺北院區登場,一次選展368件典藏,從工藝技術、材質運用、使用情境切入,引領民眾盡覽各種造形多變、絢彩華美的鼻煙壺,從小巧精緻的精品,窺見清宮微型藝術,如何引領迷你時尚風潮。盛夏時節,不妨在藝術風景下,想像古代生活的悠然步調,享受療癒自我的片刻時光。

國立故宮典藏大量清代宮廷製作精美的「鼻煙壺」,繼2012年《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睽違7年,今夏再推出《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特展,,從雕刻、燒製、琢磨等工藝技法突破創新理解時代特色,從玻璃、琺瑯、瓷器變化,發現材質運用的豐富性,從珍藏、日常、賞賜各種使用情境,看到清代微型工藝集錦於方寸小瓶之間。

在目不暇給的鼻煙壺展件中,推薦必看經典之作,如清雍正「玻璃胎畫琺瑯彩竹節式鼻煙壺」,是故宮典藏唯一雍正款玻璃胎畫琺瑯器,器底書「雍正年製」楷體4字,全器乳白色玻璃作竹節造形,竹節上有小蟲二隻,設色仿斑竹點點褐斑,模樣精巧可愛。

再如清乾隆「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四十三件貯於蒔繪漆盒」,極其難得將眾多鼻煙壺與蒔繪漆盒一併展出,盒中每件鼻煙壺高約4.4至5.4 公分之間,從題材、配色到裝飾紋樣無一相同,處處可見匠心獨運,件件皆為乾隆時期玻璃胎畫琺瑯的藝術珍品。另有玉蜀黍、玉荔枝、玉茄、玉瓜等造形自然寫實的鼻煙壺,為古時文人生活增添一抹恬然綠意。

清代宮廷製作「鼻煙壺」,盛裝源自西方的「鼻煙」(snuff),以發酵煙葉細末調香而成,服用時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有通嚏輕揚之效,在康熙皇帝時已傳入,早期翻譯成「士拿乎」,或可反映當時鼻煙稀少珍貴,屬於士大夫以上階層,僅於宮廷與王公貴族之間流通。

不同於西洋用盒盛裝粉末,清代宮廷將其改成小口、廣腹帶匙蓋的鼻煙壺,成為時尚風潮,既是抗疲醒腦的舒心良方,也是旅行便攜、居家賞玩愛不釋手的時尚單品。

從早期各色玻璃到套玻璃,還有各種礦石牙角的雕刻,再到金屬胎琺瑯及極難燒製的玻璃胎琺瑯,或是瓷器、甚至葫蘆工藝,到後來為裝鼻煙而發明的內繪玻璃,幾乎囊括當時各種製作工藝於方寸間的小瓶。

清乾隆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四十三件貯於蒔繪漆盒,每件鼻煙壺從題材、配色到裝飾紋樣無一相同。(國立故宮提供)

「彩竹節式鼻煙壺」是故宮典藏唯一雍正款玻璃胎畫琺瑯器,底部靈芝框內有楷書「雍正年製」紅款。(國立故宮提供)

清 19世紀瓷胎黃釉玉蜀黍形鼻煙壺。(國立故宮提供)

清19世紀瓷胎綠釉荷葉形鼻煙壺。(國立故宮提供)

清乾隆玻璃胎畫琺瑯人物鼻煙壺。(國立故宮提供)

清乾隆藍色玻璃描金葫蘆鼻煙壺。(國立故宮提供)

清雍正玻璃胎畫琺瑯彩竹節式鼻煙壺。(國立故宮提供)

清雍正銅胎畫琺瑯黑地五彩流雲玉兔秋香鼻煙壺。(國立故宮提供)

盒裝成套鼻煙用具,包括三件鼻煙壺及兩個鼻煙碟,存放於小巧有座槽的木盒中。(國立故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