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也流行坐月子中心!產後護理市場潛力大,效仿台韓規格、每晚價格3萬起跳

美國市場一直缺乏對新手母親的產後護理與支持服務,近年仿效台灣和南韓,各地開設了多間精緻奢華的產後修復中心。去年12月,美國一名新手媽媽雷東迪茲(Ayra Redondiez)誕下早產兒後,直接前往舊金山的「莊園產後修復中心」(Village Postnatal Retreat Center)。期間不光是休養,她還接受了哺乳指導、嬰兒心肺復甦術培訓,而新生兒則在托兒房裡酣睡。

「這讓我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人。」雷東迪茲說,產後得到他人陪伴和支持非常重要,「這樣的體驗是無價的」。這一體驗要價不斐,雷東迪茲夫婦入住6個晚上,花費了大約6300美元(約新台幣19.8萬元),遠遠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據《彭博》(Bloomberg News)11日報導,美國的產後護理市場主要針對高端客群。紐約市的寶藍產後修復所(Boram Postnatal Retreat)每晚收費高達1050美元(約新台幣3.3萬元),新手媽媽們享有三餐照顧、全天候哺乳支援和嬰兒照顧技能培訓。新生兒在托兒室住宿,每位都配有專屬攝影鏡頭,讓父母能夠透過監視器隨時了解孩子的狀況。

維吉尼亞州泰森斯(Tysons)的Sanu產後修復所(Sanu Postnatal Retreat)提供長達12週的住宿,每晚要價1045美元(約新台幣3.3萬元),並提供照護技能培訓。本月在加州高級渡假村開業的Ahma & Co,每晚收費1650美元(約新台幣5.2萬元)。即使價格居高不下,Ahma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帕克表示,目前有4000人在入住等候名單上,投資者也表現出濃厚興趣。

隨著為母嬰家庭提供陪伴與協助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分析預測導樂(doula,專業陪助產人員)和分娩輔導行業將快速發展。市場研究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預計,到2033年,全球該市場的收入將達到257億美元(約新台幣8086億元),較2023年成長79%。

從美國到亞洲 不同的產後調理服務

產後調理的概念對美國來說相對較新。絕大多數美國母親在醫院分娩後大約兩天就會出院返家。美國最大的婦產科醫師專業組織建議,婦女在產後12周內應接受全面的追蹤檢查,然而幾乎有一半的婦女並未接受到常規的產後護理。

紐約的寶藍產後修復所於2022年開業,是美國首家提供此類型服務的機構。創辦人之一南寶藍表示,開辦這個中心的其中一個原因與她個人經歷有關,她在剖腹產誕下第二個孩子後,康復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本月,該機構每晚平均約有8組客人入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8%。一些公司已與寶藍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為員工在該機構住宿的費用提供全額補助或部分折扣。

產後調理服務在亞洲國家則較為常見。台灣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在月子中心度過產後時光,這也推動了產後護理市場的多元化定價策略,提供了更多經濟實惠的選擇。據全台最大的月子中心母嬰平台「MamiGuide」創辦人李國寧估計,該行業年營收約新台幣120億元。

南韓有八成的新手媽媽在分娩後會前往「產後調理院」,在那裡她們可以享受添補元氣的膳食、兒童照顧課程以及按摩和臉部護理等服務。在南韓,產後婦女入住調理院通常長達21天或更久;而在美國,婦女通常入住時間較短,這導致多數美國業者只規定客戶須至少入住三晚。在南韓的調理院裡,媽媽們會進到哺乳室內集體哺乳,而美國的類似服務則通常是一對一或量身定制的。

<cite>高市已培訓了九百多位到宅坐月子服務員。(圖/高雄市社會局提供)</cite>
高市已培訓了九百多位到宅坐月子服務員。(圖/高雄市社會局提供)

照顧與社會支持的不足

美國是全球唯一一個無法保障新手媽媽產假的高收入國家。根據2020年由美國私人基金會「聯邦基金」(Commonwealth Fund)對11個高收入國家孕產護理的分析,唯獨美國的到府產科護理服務未受國民保險涵蓋。當社會支持不足時,產後婦女可能更容易患上憂鬱症,而缺乏哺乳支持可能導致母親無法順利餵養母乳給嬰兒。

「聯邦基金」健康公平推進部門的主管澤菲林(Laurie Zephyrin)表示:「產後經歷可能會非常孤獨。新手媽媽被期望在回家後自己懂得如何照顧新生兒,如何哺乳,以及如何識別自身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的徵兆和症狀。而當遇到這些情況時,她們可能不知道應該聯繫誰來尋求幫助。」

世界各地都有婦女在生產後休息調養身心的傳統,華人社會將這種傳統稱為「坐月子」;在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則稱為「cuarentena」,通常為期40天,期間親朋好友會幫助處理家務。在美國,通常更注重讓母親快速康復,而且有些人可能居住地離家人很遠,因此產後幾週更難依賴家人照顧。

<cite>(示意圖)產後婦女需要修復自己的身體。(Unsplash)</cite>
(示意圖)產後婦女需要修復自己的身體。(Unsplash)

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母親在踏進人生新階段時,不需要獲得應有的照顧和社會理解。雖然一些美國新手父母可能有財力聘請導樂、哺乳教練和其他產後服務,並找到提供育嬰假的工作,但普通家庭卻無法負擔這些費用。Ahma創始人帕克指出,美國對待產後婦女的方式存在「嚴重問題」,包括醫療保健體系的安排和社區支持程度的不足等問題。

美國的產後修復中心積極推廣各種不同的服務和結算方案,以協助客戶獲得生育補助或保險費用報銷。業主們期望美國的產後護理產業最終能夠像亞洲那樣提供各種價位的選擇,並且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

南寶藍認為這在美國是可能的。她指出,十年前,美國生育治療還不太容易取得,只有少數雇主提供員工相關的財務補貼。現在這種治療方式已經變得更加普及。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美世(Mercer)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約有36%的大型雇主(擁有2萬名或以上員工的雇主)提供「試管嬰兒」補助給員工,到2020年這一比例增加至42%。

「我們花了大約10年的時間和努力才實現這個目標,」南寶藍說,「一開始是自掏腰包,成本相當高,缺乏支持、理解和認知,但隨著公司的成長,各州政府逐漸介入。我認為接下來的發展也會是這樣。」

<cite>分娩對許多產婦來說是創傷性經驗。(Timo Nurmi@Flickr / CC BY 2.0)</cite>
分娩對許多產婦來說是創傷性經驗。(Timo Nurmi@Flickr / CC BY 2.0)

 

更多風傳媒報導